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参军

参军

官名。亦作“参军事”。东汉末车骑将军幕府置为僚属,掌参谋军务。曹操为丞相时,总揽军政,其僚属常有参丞相军事之名,职任颇重。西晋公以上领兵持节都督者,置参军六人,协助治理府事。东晋公府等所设僚属诸曹置,为诸曹长官,其人数依曹而异,不开府将军出征时亦置。南北朝王、公、将军府、都水台以及诸州多置为僚属,品级自六品至九品不等。皆由朝廷除授,晋末始有府主板除参军。隋朝州及亲王、嗣王、郡王、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等府或置参军事、行参军或诸曹置参军事、行参军,炀帝改行参军为行书佐。唐朝诸州府置,员额品秩随所隶官署而异,少则二、三人,多则五、六人,八至九品,无固定职掌,供派遣出使,士人初仕者或居此职。亦有行参军。又,诸州、府、镇、王府,诸卫、太子诸率各曹、司亦置。宋朝州府亦置,有录事参军、户曹参军、司法参军、司理参军等名目,分理诸曹事务。明建国前,曾于大都督府设。洪武三年(1370),各王府所属参军府置,员各一人,正五品,旋改从五品,九年,改为长史。


官名,“参军事”的省称,为王府、公府、军府、州府的佐吏。东汉将军等统兵出征时,则置参军事,掌佐主帅参谋军事。三国魏置正参军、行参军。西晋诸军府置为属官。晋朝以后的南北朝,凡亲王府、将军府、都督府都设参军,才成为正式官名;有的只称参军,有的加职务名称,如负责谋划的称咨议参军,负责文翰的称记室参军等。隋唐沿袭南北朝时的官制、内府、外府都设录事参军等;刺史僚属多以参军事为名,简称参军;州郡组织除长史、别驾、司马等为刺史的佐官以外,以录事参军为僚属的长官,总理内部一切事务,其下有录事一人;除此之外,分曹办事的有司功参军、司户参军、司田参军、司兵参军、司法参军、司士参军,其下还有不分曹的参军;参军的品级为从七品至从九品不等。宋元不设此官。明清两朝称经历为参军。民国前期将军府设参军,地位在将军之下;民国后期国民政府设参军处。见《晋书·职官志·护军将军》、《新唐书·百官四上》、《通典·职官二》。

猜你喜欢

  • 左二护军府

    官署名。唐初秦王、齐王府所置六护军府之一,掌侍卫陪从。置护军一员、副护军二员,长史、录事及仓、兵、铠曹参军各一员,统军二员、别将四员,分掌领亲、勋卫及外军。

  • 高等教育司

    官署名。国民党政府设置,属教育部。依照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二月二十一日修正公布的《教育部组织法》规定,其职掌为:一、大学教育及专门教育事项;二、国外留学事项;三、各种学术机关的指导事项;四、学

  • 光尉大夫府

    官署史,即光尉大夫办公的官署,在长安城南。见《三辅黄图》。

  • 检校兵部尚书

    官名。宋有此加官,散官无职事;而地位高于正职。见《宋史·职官九·检校官》。

  • 上柱国大将军

    官名。北周建德四年置上柱国大将军,以功高者为之。见《通典·职官十六·勋官》。

  • 左右领

    军事机关名,隋朝置,掌侍卫左右及宿卫,供御兵仗。其官有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并各置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等官,属下有仓曹、兵曹、铠曹。见《隋书·百官志下》。

  • 混补

    宋代太学招补新生的方式之一。《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一三说:“太学补弟子员,故例,每三年科举后,朝廷差官锁院,凡四方举人皆得就试,取合格者补之,谓之‘混补’”。

  • 督农

    官名。三国蜀置。《三国志·吕义传》:“(义)徙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供继军粮。”官名,三国蜀置,掌监督农业生产,征收粮食以供军用。《三国志·蜀书·吕乂传》:“徙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供继军粮。”

  • 太弟太保

    官名。西晋、十六国汉均置,掌辅佐储君皇太弟。职掌同太子太保。见《晋书·河间王顒传》、《刘聪载记》。

  • 尚书左中兵郎

    参见“左中兵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