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司天监

司天监

①官名。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改太史令置,为司天台(监)长官,升从三品,掌察天文,稽历数。北宋初为司天监长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复名太史令,隶秘书省。辽朝沿置,亦名太史令。金朝秘书监司天台置,位提点下,从五品。元朝司天监置三员,正四品,位提点下。回回司天监亦置。②官署名。宋朝改司天台置,掌察天文祥异,钟鼓漏刻,写造历书,供诸坛祀祭告神名版位画日。置监、少监、丞、主簿、春官正、夏官正、中官正、秋官正、冬官正、灵台郎、保章正、挈壶正各一员。监及少监缺,则置判监事二人,以五官正充,或别置提举官。神宗元丰中改名太史局,隶秘书省。辽朝沿置,有太史令及丞、司历、灵台郎、挈壶正、五官正、主簿、五官灵台郎、保章正、司辰、监候、漏刻博士、典钟、典鼓等。元朝仁宗延祐元年(1314)改司天台置,为正四品官署,掌天文历象之事,有提点一员 司天监三员、少监五员、丞四员、知事一员、令史二员、译史一员、通事兼知印一员,属官有提学、教授、学正及天文科、算历科、三式科、测验科、漏刻科管勾各二员等。另有回回司天监,掌观象衍历。明洪武元年(1368)改太史院置,设监令一员、少监二员、监丞一员及主簿一员、主事一员、五官正各一员、五官副正各一员及灵台郎、保章正、监候、司辰、漏刻博士等。三年,改称钦天监。


(1) 官署名,亦为官学名。唐司天台至五代改称司天监。后晋时马重绩为太子右赞善大夫迁司天监;后周赵延义为太府卿,判司天监。宋沿置,掌观察天象变化及其特殊现象,钟鼓漏刻,写造历书,以为确定各种祭祀神名版位画日依据。设监、少监、丞、主簿、春官正、夏官正、中官正、秋官正、冬官正、灵台郎、保章正、挈壶正各一人。如监及少监阙,则置判监事二人,以五官正充任。元丰改制,改为太史局,属秘书省。辽南面官中置司天监,掌天文历数。以太史令为主官,属官有司历,灵台郎,五官正,丞,主簿,五官灵台郎、保章正、司历、监候、挈壶正、司辰,刻漏博士,典钟,典鼓。金置司天台,所掌与司天监同。元初沿金制,称司天台。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世祖以观象颁历之事归太史院,司天台成为专设的掌教育天文历法人员的机构。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改为司天监,设提点一人,正四品;司天监三人,正四品,少监五人,正五品;丞四人,正六品;知事一人,令史二人,译史一人,通事兼知印一人。属官有提学,教授,学正,天文科、算历科、三式科、测验科、漏刻科管勾,阴阳管勾,押宿官,司辰官。天文生额设七十五人。明代改司天监为钦天监。参见“太史局”、“司天台”。(2)官名。五代与宋初司天监的主官即称司天监,元司天监所设的官中亦有司天监,其地位低于司天监提点。

猜你喜欢

  • 椒房

    妃嫔号。北魏置。北魏初,后宫除皇后外,皆称夫人。太武帝时,增左、右昭仪及贵人、椒房、中式数等。见《魏书·皇后列传》。1、后妃的代称。皇后所居之房,以椒涂壁,故称椒房。因皇后所居,故为后妃的代称。《汉书

  • 尚书师

    学官名。东汉时郡国学校分科置掾、史,《隶释》一四《蜀学师宋恩等题名碑》有尚书师三人,位次尚书掾,掌授《尚书》。

  • 馆职

    官名统称。北宋前期,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秘阁置直馆、直院、直阁、修撰、检讨、校理、校勘等职,通称馆职。一般由文学之士考选授职。掌整理图籍,备顾问应对。通常以一至二年为一任,多数馆职任满后许带职外补。

  • 宫观副使

    见“宫观官”。

  • 尚书寺

    秦、汉以寺为官舍通称,故尚书署、尚书台亦称尚书寺。南北朝时为尚书省的别称。秦、汉称官舍为寺,因此尚书署、尚书台也称尚书寺。南北朝时的尚书省也称尚书寺。

  • 太子司藏署

    官署名。北齐设,属太子家令寺。置令、丞为长贰,掌东宫库藏财货出纳、营缮诸事。隋、唐沿置。

  • 左肃机

    官名。即尚书左丞,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 (670) 复名尚书左丞。官名。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左右丞为左右肃机,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复旧。

  • 郡掾祭酒

    官名。汉朝郡府散吏。《汉书·鲍宣传》:“薛方尝为郡掾祭酒”。官名,汉置,为郡府属官,散吏,无固定职事。《汉书·鲍宣传》:“薛方尝为郡掾祭酒。”

  • 中尝食典御

    官名。北魏置。负责皇帝的饮食事务,以宦官担任。《魏书·阉官传》:“高祖以 (王温)谨慎,补中谒者,小黄门,转中黄门、钩盾令,稍迁中尝食典御、中给事中。”北齐改称“中尚食典御”。

  • 南部尚书都郎

    官名。北魏置,南部尚书属官。《公孙猗墓志》: “父臻,南部尚书都郎,车骑府长史。”(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图版 二五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