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吏道

吏道

由吏选官的仕进制度。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颁行“以吏为师”的诏令,由吏入官,是秦代的一条重要仕途。这一仕途包括入吏和由吏入仕两个方面。入吏的途径有二:其一是推择为吏。被推者须有善行,并限年三十岁以上,具有一定家资,推择者还要对被择者承担法律责任。其二是考试取吏。从十七岁以上的学童里选拔从事文书职务的吏员。不论是推择之吏还是经考试所取之吏,均须试用一年方得正式任用。由吏入官,主要是通过考课。一般的考课,由郡县结合上计制度来执行,官吏政绩、考课情况亦为上计的内容之一;特别的考课由上级部门随时直接派员案行。《睡虎地秦墓竹简·语书》所谓“今且令人案行之,举劾不从令者”,即属此种情况;军队的考课,则多随战斗同时进行。通过考课,对于优秀者给予奖励、擢升,对于低劣者给予惩处。对于优秀者的擢升,一部分是直接被征召,多数则是经过积劳而给予升迁(“劳”指“劳绩”,《左传·僖公九年》有关于加劳的记载,可见春秋时“劳”已成为人事考核的标准之一。劳绩通常用时间单位如日,月、岁等来计算,对于有功者可赐“劳”若干,有过则罚夺若干)。秦以后历代多有由吏入官的各种措施。汉代上计吏至朝廷上计之后,往往被朝廷留任为郎。由计吏而拜官,当时被看作是一种仕途。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挑选官吏不计资叙,掾史等吏员亦可出任郡县长官。唐三省都事、主事的选补,均取自流外刀笔吏。宋代有流外出官法,规定政府机构的吏员,按一定年资,可由吏补官。辽于道宗时定诸令史、译史连叙的等级。金制诸省及六部令史均以吏人试补充选。元代吏的选试,首论德行,次取吏能。世祖至元中诏各道按察司每年贡儒吏一人,并敕各处吏人宜于办理文书簿籍之暇涉猎经史,以提高自身修养,并防止趋利曲法。明制地方布政司、按察司及府州县诸吏员,任长官自辟,以六年或三年为满限;在内诸司的吏员,以三年为考,依资叙用。清制有吏员考职之例,内外各衙门办事吏员经历五年役满者得依例考补授职。

猜你喜欢

  • 同知兴中府事

    官名。辽置,为兴中府的副长官,位在知兴中府事下。见《辽史·百官志四·兴中府》。

  • 右翼军都统

    武官名。辽置, 见“右翼军都统所”。

  • 祥和署

    元礼部教坊司所属机构。秩从六品,掌乐舞承应之事。设署令、署丞、管勾各一人。

  • 电威将军

    官名。南朝梁置,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武职二十四班中的十一班,大通三年(529)定制后为武职三十四班中的十二班,南朝陈沿置,拟七品,比秩六百石。武官名。南朝梁置,为加官、散官性质的将军,秩第十一班

  • 判录司司正

    参见“判录司”。

  • 小礼部上士

    官名。北周置。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五月丁亥,改春官府大司礼为礼部,置为次官,省称小礼部。正三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参见“大司礼”。官名。见“礼部下大夫”。

  • 吐蕃宣慰司

    又作土番宣慰司,即“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

  • 国货陈列馆

    工商部直属机构。国民党政府设于南京,依照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五月公布的《国货陈列馆规程》设馆长一人,由部长委任;技术员、事务员若干人,报部委派,名额由部核定。馆内分置三股:总务股,掌收发撰拟保

  • 太子典衣令史

    东宫属官。北魏前期置,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正八品上,后期不见。

  • 多罗几昂邦

    即“多尔机昂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