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国子司业

国子司业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 于国子监始置,为次官,一员,从四品。唐高祖武德(618—626)初省,太宗贞观六年(632) 复置,从四品下,高宗龙朔二年(662) 改名少司成,咸亨元年(670) 复旧; 武则天垂拱元年(685) 改名成均司业,中宗神龙元年(705) 复旧; 睿宗太极元年(712) 加置为二员。北宋初置为四品寄禄官,仅表示品阶俸禄,无职掌。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复置为职事官,一员,正六品,掌国子监及各学的教法、政令,为祭酒副贰;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省,绍兴十二年(1142)复置。辽朝国子监沿置。金朝国子监亦置,为正五品,掌学校之事。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集贤院国子监置二员,正五品,协助国子祭酒掌学之教令,以德尊望重者为之; 蒙古翰林院下属蒙古国子监亦置二员,正五品。朱元璋吴元年(1367)国子学置,正五品,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隶国子监,置一员,正六品。宣德九年(1434)省,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复置; 中都国子监亦置,洪武二十六年随中都国子监而罢; 初以有学行者任之,后由翰林院官迁转; 南京国子监亦置一员。清朝沿置,必以翰林官为之,顺治元年(1644)置满洲二员,蒙、汉各一员,乾隆十三年(1748)省满洲一员,遂为满、蒙、汉各一员,正六品,光绪三十一年(1905)随监废。参见“国子监”。

猜你喜欢

  • 旅贲氏

    官名。《周礼》夏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掌随王出行守卫。《周礼·夏官》: “旅贲氏,中士二人,下士十有六人,徒八人”,“掌执戈盾,夹王车而趋。左八人、右八人,车止,则持轮。凡祭祀、会同,宾客,则服而趋。

  • 右辖

    元朝中书省、尚书省右丞的别称。

  • 亚相

    御史大夫别称。洪迈《容斋四笔》卷一五《官称别名》:“唐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御史大夫为亚台、为亚相、为司宪”。御史大夫的别称。秦汉官制,御史大夫为副丞相,丞相缺位,用以递补,故称亚相。《汉书·百官公

  • 河北东西大名等路提刑司

    官署名。金朝地方九提刑司之一。掌纠察黜陟、劝农采访、管领屯田及镇防诸军。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六月,置于河北河间府。设使、副使领司事,秩正三品、正四品。下设判官、知事等官。

  • 同统领

    官名。南宋初年置,为诸屯驻大军统兵官,位在统领下、副统领上。武官名。南宋置,为统领的副职,见“统领”。

  • 满语官名。武职。汉译为“侍卫”。

  • 西冶丞

    官名。见“西冶令”。

  • 归义中郎将

    官名。北魏置,职掌不详。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五品下,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未载。

  • 服不氏

    官名。《周礼》夏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掌驯养猛兽及赞佐射仪。《周礼·夏官》: “服不氏,下士一人,徒四人”,“掌养猛兽而教扰之。凡祭祀,共(供)猛兽。宾客之事则抗皮。射则赞张侯,以旌居令而待获”。官名

  • 典客署丞

    官名。即典客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