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大都护府

大都护府

官署名。唐高宗永徽 (650—655) 中,始于边方置安东、安西、安南、安北四大都护府,后又加单于、北庭等府,掌统该地区少数民族,慰抚、征讨、安辑、叙功、罚过; 有大都护、副大都护、副都护、长史、司马及录事参军、录事、功仓户兵法诸曹参军、参军事等官。五代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只置安东、安西、安南、安北四大都护府。


官署名。唐朝在西北边远地区设大都护府,为该地区的最高官府,如安西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等,负责统管区内诸蕃,并负责抚慰征讨、叙功、罚过等。大都护为大都护府长官,总判府事。大都护府设大都护一人(从二品),副大都护二人(从三品)、副都护二人(正四品上)、长史一人(正五品上),司马一人(正五品下),录事参军事一人(正七品上)、录事二人(从九品上)、功曹参军事、仓曹参军事、户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法曹参军事各一人(均正七品下)、参军事三人(正八品)。参看《旧唐书·职官三·大都护府》、《新唐书·百官四下·大都护府》。

猜你喜欢

  • 国中傅

    官名,汉置,为王国之傅,掌导王以善,且有监督作用。《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东平宪王苍》:“十一年,苍与诸王朝京师。月余,还国。帝临送归宫,悽然怀思,乃遣使手诏国中傅。”国中傅,即东平宪王苍之傅。傅,位

  • 市佐

    官名。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大都督府置一员,与史、师掌分行检察州、县之市。

  • 毡坊使

    官名。唐置毡坊使与毯坊使,分掌毡、毯制作之事。至五代合为毡毯使,参见该条。

  • 县录事

    县门下吏名。汉晋于县置录事史,北魏改称录事,地位在县主簿之下。北齐沿置。北周与隋代县无录事,唐代复于县主簿下置录事。宋以后县唯置主簿,无录事。参见“录事”。

  • 大县

    县的等级之一。秦始定县为大小二等,西汉时规定万户以上为大县。东汉分大、次、小三等。三国复西汉之制,分为大、小二等,西晋沿之,东晋间亦如东汉分为三等。南朝宋齐梁陈复行大小二等制。北魏分县为大、中、小三等

  • 四翊

    翊前、翊后、翊左、翊右将军的合称。详见各条。

  • 俸银禄米制

    清代的俸给制度。其制是银米兼支。米视俸而定,每银一两并给米一斛,银有零头者以米之升合准之。在外文官俸银与京官同,不给禄米。正俸之外,按职务等级另给银钱,称为养廉银。文职养廉银始于雍正三年(公元1725

  • 凉都尹

    官名。十六国后凉京都行政长官。《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四年》:“(吕纂)以后父(杨)桓为尚书左仆射、凉都尹(胡三省注:“凉都姑臧,改武威太守为凉都尹)。”

  • 楼船都尉

    官名。三国吴置。《会稽典录》: “(钟离) 牧父绪,楼船都尉。”(《三国志·钟离牧传》裴松之注引)官名,三国吴置,掌领楼船兵,位低于将军。《三国志·吴书·钟离牧传》:“钟离牧……汉鲁相意七世孙也。”注

  • 大理推丞

    官名。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大理寺置,员四人,掌推鞫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