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太史令丞

太史令丞

官名。史在古代本为记事记言之官。《周礼》春官之属有太史,则掌天象、历法。汉代太常的属官有太史令及丞。汉初的太史令兼有修史之责。东汉时秩六百石,掌记天时、星历、良日、时节、禁忌、瑞应、灾异诸事,有丞一人。又明堂及灵台各置丞一人,明堂为举行礼典之所,灵台掌侯日月星象,皆属太史令职掌的范围。《汉官》记其属官有太史待诏三十七人。三国魏蜀吴均沿置太史令;魏吴又有太史丞,蜀无考;魏并有灵台丞。南朝宋齐梁陈及北魏均置太史令、丞。《史通》说:“自古太史之职虽以著述为宗,而兼掌历象、日月、阴阳、度数。司马迁既殁,后续《史记》者褚先生、刘向、冯商、扬雄之徒并以别职来知史务。于是太史之署非复记言之司,故张衡、单飏、王立、高堂隆等,其当官见称唯知占候而已。”东汉以后,太史令丞实为掌天文历象之官。后世掌天文历法的官署,如北齐的太史署,隋唐宋的秘书省太史局或太史监,辽的司天监,都以太史令、丞为正副长官。元的太史院也一度以太史令为其长官。后罢,以院使为长官。唐宋的司天台监、司天监,金的司天台提点,元的司天监提点,明清的钦天监监正,其职掌均与太史令同。修史之职,后世先归著作局,后归史馆。宋代的史馆始置编修、检讨,而明清的翰林院亦置编修、检讨,于是习惯上也称翰林官为太史。

猜你喜欢

  • 平魏将军

    官名。三国吴置。《三国志·妃嫔传》:“(徐矫)弟祚袭封,亦以战功至于芜湖督,平魏将军。”杂号将军名,三国吴置。凡将军皆掌帅军征伐。《三国志·吴书·吴主权徐夫人传》:“(徐)祚袭封,亦以战功至芜湖督、平

  • 皇后

    皇帝的正妻称皇后。《汉书·外戚传上》:“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适(嫡)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后世皆袭其称,至清朝末年废。《后汉书·皇后纪》:“及光武中兴,斫雕为朴,六宫称号,

  • 典燕袍

    官名。太平天国设置,属燕王府,员额一人,官阶为职同监军。参见“典袍”。

  • 官秩

    官禄等级。《史记·秦本纪》: “遂复三人官秩如故。”官职和俸禄。《史记·秦本纪》:“遂复三人官秩如故。”《荀子·王霸》:“百官则将齐其制度,重其官秩。”

  • 上军尉

    官名。又称“舆尉”。春秋晋置。大夫爵。晋国军制,上、中、下三军皆设军尉,掌供将、佐的驾车御官及训练士卒。《左传·成公十八年》: “晋悼公即位于朝,始命百官”,“卿无共御,立军尉以摄之”,“铎遏寇为上军

  • 谷曹史

    仓曹史的别称。汉朝郡县皆置仓曹史,掌谷物。参看“仓曹史”条。

  • 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

    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党政军最高指挥者,由国民党总裁充任。见“国防最高委员会”。

  • 次俟利发

    官名。突厥有此官,为高级官员。见《北史·突厥传》,参看“次设”条。

  • 廱太宰

    官名,也写作“雍太宰”。西汉置,皇帝祭祀五畤时掌供熟食之祭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奉常》:“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有廱太宰、太祝令丞、五畤各一尉。”注:“如淳曰:‘五畤在廱,故特置太宰以下诸官。

  • 武备院兼管大臣

    官名。又称“武备院兼管事务大臣”。清朝内务府武备院之主管官。乾隆十四年(1749)设,由皇帝特简,无定员。总掌制造、收贮御用军械、装备及宫中陈设器物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