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右清道率
官名。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太子右虞候率府为太子右清道卫,置为长官; 中宗神龙元年(705)复改右虞候率,玄宗开元 (713—741)初改定为右清道率府长官,置一员,正四品上,掌东宫内外昼夜巡警之法,总诸曹及外府直荡番上者。北宋初为寄禄官,官存而无职司,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为从七品。南宋不置。辽朝置为太子右清道率府长官。
官名。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太子右虞候率府为太子右清道卫,置为长官; 中宗神龙元年(705)复改右虞候率,玄宗开元 (713—741)初改定为右清道率府长官,置一员,正四品上,掌东宫内外昼夜巡警之法,总诸曹及外府直荡番上者。北宋初为寄禄官,官存而无职司,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为从七品。南宋不置。辽朝置为太子右清道率府长官。
原指帝王分封诸侯或功臣,后泛指任命外官。《战国策·秦》: “决裂诸侯,剖符于天下”。《晋书·陈训传》: 周亢“剖符近郡”,为义兴太守。
官名。明设此官,掌京畿漕运事务。明初,太祖置京畿都漕运司,设漕运使,正四品;还有知事、提控案牍、监运等官。见《明史·职官二·总督漕运……》,参看“漕台”条。
官名。①清末陆军部军医司之长官。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由副协都统或正参领充任。掌军医司事。② 清末海军部军医司之长官。宣统二年(1910)设,掌军医司事。由协都统或正参领充任。
流外官品级,自勋品至九品,共九级,唐朝用为诸司令史、赞者、典谒、亭长、掌固等吏职。
官名。唐龙朔中改中允为左赞善大夫,中舍人为右赞善大夫,咸亨初复旧。仪凤四年(公元679年)复置,职比谏议大夫。与中允、中舍人同属左右春坊,掌传达太子的命令,讽谕过失,赞襄礼仪,以经书教授诸郡王。员额各
参见“太常丞”。官名。汉制,各主官之下都有丞,既为主官的副职,也是衙署内部的事务官。北齐太常寺设卿与少卿外,仍有丞,为太常寺卿的佐官,与少卿职权无甚区别。历代沿置,至清乾隆以后才改为属官。参见“太常寺
见“十飙将军”。
官名。三国吴置。《三国志·朱然传》:“ (然子朱绪) 以父任为郎,后拜建忠都尉。”官名,三国吴置,为低于将军、校尉的武官,掌管地方军队和地方治安。《三国志·吴书·朱然传》:“(朱然子)绩字公绪,以父任
官署名。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始置,属刑部,掌复审阅天下大辟狱案。南宋因之。
官名。明清掌管承天府守备之事的太监。嘉靖(1522—1566)间置,一人,管辖承天府(今湖北钟祥等地)、德安府(今湖北安陆等地)及荆襄地区,护卫显陵。宦官职名。明置,为明司礼监外差,员额一人,辖佥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