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太尉

太尉

官名。①战国秦置,职掌选拔人才,主管赏罚爵禄。《吕氏春秋·孟夏纪》: “命太尉赞杰俊,遂贤良,举长大,行爵出禄,必当其位。”②西汉初为武将最高称号之一,秩万石。有兵事则设,事毕即省。担任临时性的高级军事统帅,或为皇帝的军事顾问,并无发兵领兵的实际职权。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曾以文臣田蚡为之,与丞相地位相等,次年省。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后51)改大司马为太尉,秩万石,列三公之首,与司徒、司空共同行使宰相职能,名位甚重。或与太傅并录尚书事,综理全国军政事务,考核地方长官,参议大政,名义上分部太常、卫尉、光禄勋三卿。开府辟僚属,设长史等属僚,置诸曹分管各种行政事务,相当于西汉的丞相府。但常受制于外戚宦官,决策发令统于尚书台,三公职权亦互相陵越,司徒、司空皆可各自为政,故实权不重。东汉末又别置大司马。至曹操为丞相,太尉府属官转归相府,职权随之旁落。魏晋南北朝列三公之首,为名誉宰相,位居一品(梁十八班),多为大臣加官,无实际职掌。隋朝名义上参议大政,其位多旷,遇有典礼,以他官摄行其事。如置,则坐于尚书都省。正一品。唐朝亦为大臣加官,正一品。晚唐五代用为藩镇加官,遂至冗滥。北宋初用为宰相、亲王、使相的加官,其特拜者亦不参预政事。旧在三师下,自唐至宋,居太傅上、太师下。徽宗政和二年(1112)改为武臣最高阶官,正二品。辽朝置为南面官。金朝亦置,仍号三公,正一品。元不常置。明朝废。③新莽为诸郡都尉的改称。参见“都尉”。④ 契丹(辽)亦用作北面诸帐、大部族高级长官官称。⑤晚唐五代至宋朝对武将及统兵文臣的尊称。


官名。秦始置,两汉皆置,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与管政务的丞相、管监察的御史大夫合称三公,共同负责国务。汉初,金印紫绶,掌武事。汉文帝三年省,景帝三年复置,其尊与丞相同;五年又省。武帝元狩四年更名大司马。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复名太尉,与司徒、司空合称三公。掌四方军事成绩的考核,年终上奏皇帝,进行赏罚。郊祭时负责第二次献酒,大丧则告谥南郊。国家有疑难大事,则与司徒、司空通而论之。世祖即位后改称大司马,建武二十七年又改称太尉。《汉书·韩王信传》:“汉王还定三秦,乃许王信,先拜为韩太尉,将兵略韩地。”后代多设此官,但多为加官,没有实际职权。到宋徽宗时,太尉为武官最高的一级,但其本身并不表示任何职务。后来,太尉多用为武官的尊称,不管官职大小,都可尊称太尉。到明朝始废。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太尉》、《通典·职官十二·太尉》、《宋史·职官一·三师三公》。

猜你喜欢

  • 膂力骁壮科

    科举制科之一。隋代设置, 属于武类科目。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诏举。参见“制科”。

  • 弘文馆馆主

    官名。唐武则天垂拱(685—688)以后,以宰相兼领弘文馆馆务,号馆主。弘文馆自垂拱以后皆令宰相兼管,号为馆主。常令给事中一人判馆事 以处理日常事务。

  • 雕坊

    唐五坊之一,以雕坊奉御为主官。见“五坊”。

  • 五百

    亦作伍佰,汉朝官府执役者,官员出行时充作前导,文武官员因职位不同,人数也不等。据《后汉书·舆服制》璅弩车前伍佰,公八人,中二千石、二千石、千石、六百石皆四人,四百石至二百石皆二人。三国蜀、晋及南朝宋亦

  • 都卫断事司

    官署名。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置各都卫指挥使司断事司,以理军中词讼。洪武八年改各都卫为都指挥使司或行都指挥使司。仍置断事司,设断事,正六品,副断事,正七品。

  • 邮书掾

    官名,汉置,掌邮递。《后汉书·舆服上》:“驿马三十里一置。”注:“臣昭案:东晋犹有邮驿共置,承受傍郡县文书。有邮有驿,行传以相付。县置屋二区,有承驿史,皆条所受书,每月言上州郡。《风俗通》曰:今吏邮书

  • 村议会

    村自治组织的议决机关。北洋政府时期,云南省于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七月公布《村自治条例》,开始实行村自治。村自治的议决机关为村议会,由议员组成,其名额依户口多寡而定,一百户以下的五人,一百户以上

  • 挂牌

    清朝地方知府以下官员,凡经任免者,由各省布政使将任免公告书于粉漆牌上,在政政使衙署前揭出,称挂牌。清代铨选制度中的一项规定。清代地方官员自知府以下出缺时,由各省布政使派员署理, 在衙署前悬牌公布,称为

  • 直里监

    官名。东汉置,隶少府所属钩盾令。秩四百石。直里,园名,在雒阳城西南角。官名,东汉置,俸四百石,掌直里园。直里园在洛阳城西南角。见《后汉书·百官志三·少府·钩盾令》。

  • 司隶校尉

    官名。西汉武帝征和四年(前89)始置,秩二千石。初掌管理使役在中央诸官府服役的徒隶,领一千二百人,持节,亦捕治罪犯。后罢其兵,职掌纠察京都百官及京师附近的三辅(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河(河东、河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