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太尉

太尉

官名。①战国秦置,职掌选拔人才,主管赏罚爵禄。《吕氏春秋·孟夏纪》: “命太尉赞杰俊,遂贤良,举长大,行爵出禄,必当其位。”②西汉初为武将最高称号之一,秩万石。有兵事则设,事毕即省。担任临时性的高级军事统帅,或为皇帝的军事顾问,并无发兵领兵的实际职权。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曾以文臣田蚡为之,与丞相地位相等,次年省。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后51)改大司马为太尉,秩万石,列三公之首,与司徒、司空共同行使宰相职能,名位甚重。或与太傅并录尚书事,综理全国军政事务,考核地方长官,参议大政,名义上分部太常、卫尉、光禄勋三卿。开府辟僚属,设长史等属僚,置诸曹分管各种行政事务,相当于西汉的丞相府。但常受制于外戚宦官,决策发令统于尚书台,三公职权亦互相陵越,司徒、司空皆可各自为政,故实权不重。东汉末又别置大司马。至曹操为丞相,太尉府属官转归相府,职权随之旁落。魏晋南北朝列三公之首,为名誉宰相,位居一品(梁十八班),多为大臣加官,无实际职掌。隋朝名义上参议大政,其位多旷,遇有典礼,以他官摄行其事。如置,则坐于尚书都省。正一品。唐朝亦为大臣加官,正一品。晚唐五代用为藩镇加官,遂至冗滥。北宋初用为宰相、亲王、使相的加官,其特拜者亦不参预政事。旧在三师下,自唐至宋,居太傅上、太师下。徽宗政和二年(1112)改为武臣最高阶官,正二品。辽朝置为南面官。金朝亦置,仍号三公,正一品。元不常置。明朝废。③新莽为诸郡都尉的改称。参见“都尉”。④ 契丹(辽)亦用作北面诸帐、大部族高级长官官称。⑤晚唐五代至宋朝对武将及统兵文臣的尊称。


官名。秦始置,两汉皆置,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与管政务的丞相、管监察的御史大夫合称三公,共同负责国务。汉初,金印紫绶,掌武事。汉文帝三年省,景帝三年复置,其尊与丞相同;五年又省。武帝元狩四年更名大司马。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复名太尉,与司徒、司空合称三公。掌四方军事成绩的考核,年终上奏皇帝,进行赏罚。郊祭时负责第二次献酒,大丧则告谥南郊。国家有疑难大事,则与司徒、司空通而论之。世祖即位后改称大司马,建武二十七年又改称太尉。《汉书·韩王信传》:“汉王还定三秦,乃许王信,先拜为韩太尉,将兵略韩地。”后代多设此官,但多为加官,没有实际职权。到宋徽宗时,太尉为武官最高的一级,但其本身并不表示任何职务。后来,太尉多用为武官的尊称,不管官职大小,都可尊称太尉。到明朝始废。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太尉》、《通典·职官十二·太尉》、《宋史·职官一·三师三公》。

猜你喜欢

  • 典正

    官名。隋炀帝始置,为宫廷女官,二十四典之一,属尚宫局。员二人,从七品,为司正之佐,协掌纠察宫闱、戒令、谪罚之事。唐朝改正七品,不属二十四典,为宫正、司正之佐。宋沿置,属尚书内省,金、明悉如唐制,明永乐

  • 主爵员外郎

    官名。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始置,一员,司主爵曹之籍帐,为主爵侍郎副贰,侍郎缺则厘其曹事,炀帝大业三年(607)废,寻置承务郎,同员外郎职。唐初复置,一员,从六品,为主爵司次官,高宗龙朔二年(662

  • 同知贡举

    官名。宋朝礼部试置, 佐知贡举主持考试。皆临时差官,以防事先请托。官名。宋置,为权知贡举的副职,见“知贡举”。

  • 东平兵马指挥司

    官署名。简称东平兵马司。元朝于顺帝至正十年 (1350) 十月置,掌辖境防御、捕盗等职。置都指挥、指挥各二员,副指挥四员。

  • 御药院勾当官

    官名。宋置,为御药院的主官。见“御药院”。

  • 审计院院长

    官名。为审计院的长官,见“审计院”。

  • 手本

    ①文书名。明、清之平行文。政府平行机关间行文时使用。如清康熙(1662—1722)时翰林院典簿厅为纂修实录,拟补缮写满字撰文中书事,行文内阁典籍厅时用之。② 明、清下级官员谒见上级时所呈递的名帖。清朝

  • 太孙

    初指皇帝的长孙,后指太子死后册立继帝位的孙子。《汉书·成帝纪》:“孝成皇帝,元帝太子也……为世嫡皇孙。宣帝爱之,字曰太孙。”皇帝长孙的称谓。《汉书·成帝纪》记“元帝在太子宫,生甲观画堂,为世嫡王孙,宣

  • 左奉宸卫将军

    官名。即左千牛卫将军,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左千牛府置,旋改左千牛卫将军。

  • 巡防队执事官

    官名。清末各省分路巡防队属官。光绪三十一年(1905)后各省旧军逐步改为巡防队,分五路驻防,始置。每路一人,奏补。掌本路各营庶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