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太常博士

太常博士

官名。秦、汉有博士,名义上隶太常,备咨询顾问,参议朝政礼仪典章。西汉中期以后,分掌经学传授,称五经博士。魏、晋置国子博士、太学博士专掌经学传授,参议礼制,遂别置太常博士四员,为太常属官,掌引导乘舆,拟议王公以下谥号,参议朝廷礼仪典章,六品。南朝或置。北魏掌祭祀,职位较轻,从七品。北齐为太常寺属官,专掌讨论礼制,从七品; 国子、太学博士则隶国子寺,专掌经学传授。隋、唐沿置,员四人。隋从七品,唐从七品上。掌辨五礼仪式,大祭祀时赞导礼仪,拟议国公以下谥号。名义上为太常寺属官,在礼院议论典礼,皆得自专,无须禀告本寺长官,位望甚高,号称清选,多以有学识者充任。北宋初为寄禄官,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中置二员,后增至四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定为正八品。掌议定五礼仪式,有改革则据经审议,拟议谥号,撰定谥文,祭祀时监视仪物,掌赞导之事。南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增为五员,孝宗隆兴元年(1163)复以四员为额。辽朝为南面官。金朝置二员,正七品。元初为太常寺属官,寺改升院后,为太常礼仪院属官,置二员。明朝置二员,初为太常司属官,洪武三十年(1397)后为太常寺属官,正七品。清朝隶太常寺博士厅,置满洲、汉军、汉各一员,正七品。明、清本职仅掌缮写文牍,考查祝文礼节,岁核祀赋等事,拟谥、议礼不得与闻,位望较唐远逊。光绪三十二年(1906)太常寺省入礼部。遂改充典簿。


官名,秦汉皆置,为太常属官,掌通古今,备顾问应对,教授经书。《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奉常》:“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员多至数十人。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经博士。”《后汉书·百官二·太常》:“博士祭酒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中兴转为祭酒。博士十四人,比六百石。本注曰:《易》四,施、孟、梁丘、京氏。《尚书》三、欧阳、大小夏侯氏。《诗》三、鲁、齐、韩氏。《礼》二,大小戴氏。《春秋》二,公羊严、颜。掌教弟子,国有疑事,掌承问对。”后世多沿置,隋置四人,唐也四人,掌撰五礼仪注,大礼则引导乘舆,赞相祭祀,及定诔谥、守陵庙等。明设太常国子博士,为正七品。见《通典·职官七·太常卿》、《明史·选举志二》。

猜你喜欢

  • 北院副统军司

    官名,辽朝置,属北面官,为北院统军使之副,协佐统军使掌北院从军之政令。见《辽史·百官志一》。参看“北院”条。

  • 主簿厅

    官署名。明清詹事府、鸿胪寺、太仆寺、钦天监之下属机构。掌理本机构之章奏文移,或兼理他事。设主簿一职,管理厅事。

  • 勋品

    官阶等级名称。北魏置,隋、唐沿置。流外官的最高品阶不称第一品而称勋品,其下依次为二品,三品直至九品。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511),将洛阳诸坊里正由流外四品进至勋品,以加强京师的治安管理。宣武帝景明二年

  • 司舆

    ①官署名。唐高宗龙朔二年 (662) 改驾部置。咸亨元年(670)复旧称。② 官名。隋炀帝始置,为宫廷女官,二十四司之一。二人,从六品。唐改正六品,属尚寝局。掌舆辇、伞扇、羽仪之事。宋、金、明悉如唐制

  • 坊佐

    官名。隋朝诸卫所统亲、勋、翊卫府及东宫领兵军府所统军坊官,置二人,后随军坊渐废。

  • 官缺

    即官员之缺分。为内外官缺之统称。清朝中央及地方各级衙署之官员皆有法定之员额,此种空缺之员额称为缺分。凡内外官之缺,有宗室缺,满洲缺、蒙古缺、汉军缺、内务府包衣缺、汉缺之不同,按旗籍分别选授。

  • 祗应司大使

    官名。元置,为祗应司长官,从五品,掌王府、寺观修缮、妆銮、油漆、裱褙等事。见《元史·百官六》,参看“祗应司”条。官名。元置,为祗应司的主官,见“祗应司”。

  • 同签三司事

    官名。金代三司设此官。泰和八年,省户部官员置三司,三司指盐铁(兼劝农)、度支、户部。同签三司事为三司主官之一,正五品,品位在使、副使、签三司事之下,与其共掌劝农、盐铁、度支。见《金史·百官一·三司》。

  • 内阁诰敕房中书舍人

    官名。明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唯存中书舍人。正统1(436—1449)后,内阁置东诰敕房(与西制敕房相对而言),选中书舍人处其中,掌书办文官诰敕,翻译敕书,并外国文书、揭帖,兵部

  • 争臣

    天子左右直言谏诤的大臣。《孝经·谏诤》:“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