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太庙令

太庙令

官名。三国魏太常属官,六百石、七品,下设丞、斋郎、行夜督郎等。蜀、吴亦置,掌帝王祖庙洒扫。两晋、南朝沿置,宋一员,领斋郎二十四员; 南齐一员; 梁置二庙令,二班; 陈复设太庙令,六百石、五品。北魏亦置,又有太庙博士、太庙门仆等。北齐为太常寺太庙署长官,从八品上,掌郊庙社稷等事。隋、唐皆置一员,隋朝正八品下,炀帝大业三年(607)升为正七品; 唐朝从七品下。掌宗庙开阖、洒扫、释奠之礼。武则天万岁登封元年(696)改名清庙台令,中宗神龙元年(705)复旧,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废,以太常少卿一人知太庙事,后以陵寝、宗庙事隶宗正寺。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又置为太常寺属官,正九品,掌宗庙荐新七祀及功臣从享之礼,以入内内侍充任。金熙宗皇统八年(1148)置为太常寺太庙署长官,一员,从六品,掌太庙、衍庆、坤宁宫殿神御诸物及提控诸门关键、扫除、守卫,兼廪牺令事。元惠宗至元三年(1337)太常礼院置为太庙署长官,员二人,从六品,掌宗庙行礼,兼廪牺令事。


官名,三国魏、蜀、吴皆置,掌太庙事务。魏太庙令为太常属官,六百石,七品,掌祭祀。下设丞、斋郎等。蜀、吴掌祖庙洒扫等。两晋沿置。南朝宋一员,领斋郎二十四员。南齐一员。梁置两庙令。陈置,六百石,五品。北魏除置太庙令之外,又置太庙博士、太庙门仆等。北齐为太常寺太庙署长官,掌郊庙社稷等事。隋置一员,正八品下,后升为正七品。唐朝为从七品下,掌宗庙开闭、洒扫、释典之礼。武则天改称清庙台令,后复旧。金为太庙署长官,一员,从六品,掌太庙、衍庆、坤宁宫殿神御诸物及诸门关键、扫除、守卫,兼掌廪牺令事。元为太庙署长官,二员,从六品,掌宗庙行礼及廪牺令事。明清不置。见《通典·职官七·宗正卿·太庙令》、《晋书·职官志·太常》、《隋书·百官中、百官下》、《金史·百官志·太常寺》、《元史·百官四·太常礼仪院·太庙署》。

猜你喜欢

  • 冗从给事

    官名。北周置。职掌不详。正四命。散官名。汉置中黄门冗从仆射,北魏有冗从仆射。北周置冗从给事以为散官,秩正四命。

  • 护国军军政府军务院

    护国军为反对袁世凯称帝联合组织的军政机关。为反对袁世凯称帝,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云南首先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出兵讨伐。次年初,贵州和广西相继宣布独立,四月六日,广东也被迫宣布独立

  • 会计科

    官署名。① 清末各省提学使司所属六科之一。光绪三十二年 (1906) 设。掌学务公所经费之收支报销,核检省会及各府、厅、州、县教育费用是否合度。凡各学校建造营缮之事,亦归考核经理。置科长一人、副长一人

  • 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元朝侍卫亲军指挥机构。五卫之一。秩正三品。掌汉军万名。置营于涿州 (今河北涿县),衙司在大都丽正门内。设职与属衙同左、右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 冗官

    官名,汉置,为无固定职事的散职官员。《汉书·申屠嘉传》:“至朝,嘉请诛内史错。上曰:错所穿非真庙垣,乃外堧垣,故冗官居其中,且又我使为之,错无罪。”注:“师古曰:冗谓散辈也,如今之散官。”

  • 皮官

    官名。战国置。掌皮革。《滨虹草堂藏古玺印》著录战国官印有“北宫皮官”。朱德熙等《战国铜器铭文中的食官》认为“北宫皮官当是掌六宫皮革之事的职官”。

  • 神乐所知所

    官名。清朝乐部神乐所之主官。乾隆八年(1743)改神乐观知观设,一人,正八品。掌所事。十九年(1754)裁。

  • 食官长

    官名。王国属官。南朝齐、梁及齐、隋俱置,掌供膳食。唐朝沿置,正九品下。官名,汉置,为王国的属官,掌王太后饮食。《汉书·文三王传》:“李太后亦私与食官长及郎尹霸等奸乱。”

  • 待诏掖庭

    女官名,也是皇帝的妃子。《汉书·元帝纪》:“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虖韩邪单于来朝……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王樯,字昭君。郡国所献美妇未被皇帝诏见的,皆待命于掖庭,故称待诏。

  • 廉访司

    肃政廉访司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