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孔目

孔目

官吏名。唐朝始置。诸府州及方镇皆置孔目院,设都孔目一员,下设孔目若干,掌文书簿籍或财计出纳之事。因军府细事皆经其手,一孔一目无不综理,故名。玄宗开元五年(717)集贤书院曾置,员一人; 左右神策军亦各置二员。太常寺、宗正寺等亦置。宋朝置为吏员。学士院、三司、开封府、殿前司、马步军司、崇文院、三馆均设,掌稽核文簿。金朝设于司、府等官署。地位高于一般吏人,掌呈覆纠正本案文书之事。明朝置为翰林院首领官,不入流。掌传达、文移、会计、簿书之事。建文(1399—1402)中曾改典簿,成祖即位,复旧制。清置于翰林院下典簿厅。顺治元年(1644)置汉员一名。十五年定满、汉各一名。满员从九品,汉员未入流。与典簿共掌章奏文移。


官名。掌管文书档案、收贮图书等事。孔目,原指档案目录。后来便作为掌文书的吏员名称。《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十年载胡三省注:“孔目官,衙前吏职也,唐世始有此名,言凡使司之事,一孔一目皆须经由其手也。”唐代集贤殿有孔目官,地方藩镇也有孔目官。见《新唐书·百官二·集贤殿书院》等。宋朝内外衙署多设此官,掌检点文字等。明代翰林院设此官,清因之。

猜你喜欢

  • 巡仓御史

    官名。明代十三道御史中,有专管巡视仓场的御史,掌查仓弊。清代监察御史中,有专巡视京、通各仓御史,称巡仓御史。见《明史·职官二·都察院》、《清史稿·职官二·都察院》。专差御史名。明宣德九年(公元1434

  • 光国中郎将

    官名。十六国前赵置。以尚书郎王犷为之,出使仇池。

  • 立忠将军

    官名。十六国前秦置。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493) 定为从三品下,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改为四品。武官名。北魏设置,用以褒赏勋庸,秩正四品下。

  • 府寺

    郡国官署。寺即官舍。《汉书·冯奉世传》:“攻陇西府寺,燔烧置亭。”指郡国官署。寺,官舍。《汉书·冯奉世传》:“攻陇西府寺,燔烧置亭。”《后汉书·酷吏列传·樊晔传》:“涼州为之歌曰:‘游子常苦贫,力子天

  • 政务官

    凡经政治会议议决任命的官吏,为政务官。如民国国民政府主席、委员、各院院长、副院长及特任特派的官吏皆是。官类名。国民党政府规定,凡须经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议决任命的官员,称为政务官,如国民政府主席及委员,

  • 羽林都督

    官名。三国吴置。《三国志·张昭传》:“(张休)为侍中,拜羽林都督,平三典军事。”官名,三国吴置,掌督率羽林军。《三国志·吴书·张休传》:“及登卒后,为侍中,拜羽林都督,平三典军事,迁扬武将军。”

  • 掌盖

    官名。又称“伞房掌盖”。清朝内务府武备院所属北鞍库之属官。初设时称“掌伞总领”,二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增为三人。乾隆二十四年(1759)改是称。正六品。掌伞房事。凡皇帝御殿或祭祀行礼,则负责张

  • 步军都虞候

    官名。即“侍卫亲军步军都虞候”。

  • 诏书

    见“诏”。①

  • 司房

    宦官名。明朝内府钟鼓司置,无定员,掌出朝钟鼓及各种杂戏。此外,某些大宦官的私臣中也有司房一职。即刑房,州县衙门负责记录口供、管理案卷的机构。《元曲选·望江亭四》:“司房里责口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