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将军幕府

将军幕府

佐助将军处理军务员职的总称。《史记·李牧列传》有“市租皆输入莫府”之语,索隐:“崔浩云:古者出征为将,军还则罢,理无常处,以幕帟为府,故曰幕府。”将军幕府的员职,据《后汉书·百官志》记载,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掾属、令史等。长史秩千石,是幕府的总管,可以代表将军或单独行事;司马秩亦为千石,主兵,即在军事上为将军出谋画策或帮助将军调遣军队;从事中郎秩六百石,职参谋议,是属于参谋性质的吏员;掾属与令史是管理具体事务的,有些也起参谋作用,一般有二、三十人,可以统称掾、史或舍人,也可以其所领职务为称,如外刺、刺奸及部集、兵曹掾史、禀假掾史等。不同时期不同将军的幕府,其人数不一,多为随事而设;也有因人而设者,如《汉书·蔡义传》记蔡义“以明经给事大将军幕府。”以上是将军幕府僚属, 其领兵作战,有部、曲、屯等组织:将军所领军队分为部,部有校尉、司马(不设校尉的部只设军司马一人,又有军假司马,为其副职,其别营领属者,为别营司马);部下有曲,曲置军侯(副职称为假侯);曲下有屯长,每一屯长五十人;屯长之下则为什伍组织,五人为伍,十人为什。三国时期将军幕府略如汉制,魏二品将军,以骠骑将军为例,其幕府所属有军师一人,第五品;长史、司马各一人,第六品;从事中郎二人,第六品;正、行参军二人,(持节为都督者则置三人),第七品;门下督一人,第七品(其下有门下录事、门吏、门下书吏各一人,开府则置门令史一人);营军督、刺奸督、帐下督各一人,秩均为第七品;记室督一人,第七品(开府则置记室省事令史、閤下记室书令史各一人) ;部曲督,无固定员额,第七品;主簿一人);西东閤祭酒一人(开府则置功曹史、书佐各一人);户仓曹令史、属各一人(开府则置);兵铠士贼曹令史各一人;西东曹掾、令史、学事各一人(开府则置)。其二品以下诸将军,所属员职依次递减。晋与南北朝时,汉魏以来的一些重要的将军名号多成为优礼大臣的虚号,其开府为位从公者则置府僚,略如公府之制(参见“公府掾属”条);其领兵在外者,多为州刺史与郡太守的兼职,除州、郡行政属吏之外,另有军府的组织,称为州军府或郡军府,其员职略如军府之制(参见“州军府”、“郡军府”条),军府僚属并逐渐侵夺了州、郡行政属吏之权,逐渐成为地方行政员吏。至隋遂废去地方行政系统的员吏,以军府僚属的员职,正式定为地方行政员吏,并废去郡一级建制,以州统县。于是本属军职的州司马,至唐代遂成为安置贬降的朝廷官员的闲职,而禁军、十六卫等军事系统的僚属则另有设置,与汉魏南北朝以来的幕府不同。

猜你喜欢

  • 平松等处福元田赋提举司

    官署名。元朝置,秩正五品,隶隆禧总管府,掌平江、松江等处南镇国寺田产。置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员。

  • 冢宰

    ①相传为殷、周辅政大臣、百官之长。《尚书·伊训》: “百官总己以听冢宰。”《礼记·檀弓下》:“古者天子崩,王世子听于冢宰三年。”春秋战国泛指执掌国政的大臣。后世亦用以称宰相。唐朝中后期,皇帝初崩,新君

  • 左校署令丞

    官名。秦汉始置左校令及丞,三国魏并于材官校尉,晋少府复置左校令、东晋后期改材官校尉为材官将军,又罢左校令。南朝宋齐梁陈复置左校令、丞。北齐太府寺始置左校署令及丞。隋唐改隶将作监,掌木器制作,以供宫室悬

  • 编修中书条例司

    官署名。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置,掌清理中书政务,以为变法之准备,设看详、同看详及编修官。八年罢。官署名。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置,掌编修中书条例。八年(公元1075年)罢废。

  • 通侍郎

    内侍阶官名。金,元朝皆置。金二十五阶之第十三阶,秩正七品下。元十四阶第七阶,正五品。官名。金代内侍官,从六品下,称通侍郎。见《金史·百官一》。

  • 审判长

    官名。法院进行合议审判时,以一人为长,称审判长,通常以庭长担任,其职务为指挥法庭开闭,维持法庭秩序,讯问被告及证人,代表审判庭宣示。民国时期各级审判机关合议庭的主持人,通称为审判长。

  • 上京城皇使

    即“上京皇城使”。

  • 内阁总理大臣

    见“总理大臣”。

  • 尉队大夫

    官名,西汉末年王莽置。为六尉郡大夫和六队郡大夫的合称,其职如郡太守。王莽分三辅为六尉郡;河东、河内、弘农、河南、颍川、南阳为六队郡,各置大夫一人,共十二人,职如太守。六尉为:京尉、师尉、翊尉、光尉、扶

  • 武清等处大兵农使司

    见“大兵农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