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州牧

州牧

官名。省称牧。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州部,各置刺史监察诸郡,秩六百石。成帝绥和元年(前8)更名州牧,秩二千石,位次九卿。哀帝建平二年 (前5) 复旧称。元寿二年 (前1) 又改州牧。东汉复置刺史,逐渐演变为州一级行政长官。灵帝中平五年(188)天下纷乱,刘焉以刺史威轻,建议改制州牧,选重臣以居其位。灵帝从之。州牧掌全州军政大权,地位高于郡守。至三国、晋、南北朝成为一州长官。与刺史并置时,位高于刺史。三国、晋、十六国时,凡州多置牧,授与位尊者,亦有遥领之制,如三国吴之幽州牧。南朝宋以后仅扬州、豫州等数州设牧,为荣誉称号,授与丞相等权臣。北朝诸州多设刺史,然北魏、北齐之司州、北周之雍州常设牧。其中北魏司州牧为从二品,北周雍州牧九命。唐初雍州等牧为从二品,亲王为之,常以别驾领州事。至宋朝设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以亲王为之,不赴任所,或用为宗室追赠官。清朝为知州的别称。


官名。汉武帝初置刺史十三人,成帝更为牧,俸二千石,各掌一州。初为监察性官员,后为州的军政长官。见《后汉书·百官志五·州》。参看“”条。

猜你喜欢

  • 路医学教授

    官名。元置,掌教医学生,员额一人。

  • 诸父

    周朝天子对同姓诸侯、诸候对同姓大夫均尊称“父”,一般则“诸父”。《诗经·小雅·伐木》: “既有肥羜,以速诸父。”

  • 职役

    宋朝基层政权乡、里、都等头目及州县衙门办事人员统称。又称吏役、徭役。皆由民户充当,分乡役、县役和州役。北宋前期,职役多差民户轮充,故又称差役。行免役法后,出现雇役和义役。

  • 僧正

    官名。掌管佛教事务之僧官。十六国后秦以道䂮法师为之, 是为僧人立官之始。 南朝宋置。《南齐书·纪僧真传》: “宋世道人杨法持,与太祖有旧,元徽(473—477)末,宣传密谋。升明(477

  • 干禄

    谋求禄位。《论语·为政》: “子张学干禄。”

  • 言官

    明清对监察御史及给事中之统称。谏官,谏议之官。《韻额府群玉》:“谏官曰言官。”《明史·李应昇传》:“广微父允贞为言官。”

  • 副中郎将

    官名。《汉书·苏建传附苏武传》:“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时武为中郎将,副中郎将当为其副贰。官名,汉置,掌领兵征伐或奉命出使。《汉书·苏武传》:“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

  • 骑将

    官名。即郎中骑将、骑郎将,主骑郎,西汉秩比千石。东汉省。亦泛指骑兵将领。官名,汉置,为骑兵将官,掌帅骑兵作战。《史记·项羽本纪》:“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西汉时属郎中令。《汉书·

  • 盛京兵部

    官署名。清朝盛京五部之一。掌盛京戎政、邮驿及武职铨选之事。康熙三十年 (1691) 设。置侍郎一人,总掌部务; 堂主事二人,掌题奏文移及档案事务。下设左、右二司,左司掌驿站邮传事务,负责验看邮符和供应

  • 军假司马

    官名。东汉置,佐军司马管理军务。《后汉书·百官一》: “其不置校尉部,但军司马一人。又有军假司马、假候,皆为副贰。”参见“军司马”。官名,汉置,也简称假司马。军司马加假字,有代理、试用的意思,为军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