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左参议

左参议

官名。① 明清布政使司之职官。明洪武十四年 (1381) 设,左、右各一人,正四品。后改从四品,无定员,皆因事添设,分司督粮道、分守道。清初沿设,称为守道。有通辖全省者,有分辖三、四府州者,因时裁设,衔额无定,皆视其升补之本职而不同。乾隆十八年 (1753) 裁。②明清通政使司之职官。洪武十年 (1377) 设,左、右各一人,位左、右通政下,正五品。佐通政使掌司事。清初沿设,不分左、右,满、汉各一人。正五品。光绪二十八年(1902)裁省。③清末新官制。设于中央各部左、右丞之下,为重要司员,掌审议有关部务之法令。

猜你喜欢

  • 帮提调

    官名。清末各机构中所设提调一职之副手。官名。为提调的副职,见“提调”。

  • 左皮室详稳司

    官署名。辽朝军事指挥机构。隶左皮室军。平时守卫宫帐,战时出征。设详稳等职。

  • 大汉将军

    卫士名。明朝锦衣卫所属有大汉将军一千五百名,选取身材高大的作为殿廷卫士,以资壮观。虽名为“将军”,实际并不是“官”。还有“红盔将军”、“明甲将军”等,也不是官。殿廷卫士名。明制,锦衣卫所属有大汉将军一

  • 开城将军

    武官名。北齐设置,用以褒赏勋庸,秩从七品下。

  • 正郎

    唐朝尚书省诸司郎中别称。《唐会要》卷五五《中书舍人》: 宣宗大中六年(852)六月敕,“每选知制诰,于尚书省六行郎中官选择有文学行实、公论显著者,以备擢用,不得偏取前行正郎。”

  • 同判武备寺

    官名。元置,秩从三品,员额六人,为武备寺的副长官。

  • 守倅

    知州与通判合称。郡守及其副职。倅:副,副职。《宋史·选举志二》:“嘉熙元年,罢诸牒试,应郎官以上,监司守倅之门客及姑姨同宗主子弟与游士之不便于归乡就试者,并混同试于轻运司。”

  • 晋阳宫令

    宦官名。北齐置,为长秋寺晋阳宫署长官,从九品上。

  • 扶尉

    扶尉为扶尉郡或扶尉大夫的省称。王莽分三辅为六尉郡,茂陵、槐里以西至汧十县为扶尉郡,郡置大夫一人,职如太守。大夫的官署称大夫府,在长安城西。见《汉书·王莽传》、《三辅黄图》。

  • 阶官

    仅表示官员级别而无实际职务的官,即“散官”,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