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蛮校尉
官名。南朝齐武帝永明三年 (485)置,隶益州,主益州少数民族事务。与镇蛮、护西戎、护羌校尉合称四校尉。亦授予依附其政权的少数民族首领。
官名。南齐永明三年(公元485年)置,隶益州。
官名。南朝齐武帝永明三年 (485)置,隶益州,主益州少数民族事务。与镇蛮、护西戎、护羌校尉合称四校尉。亦授予依附其政权的少数民族首领。
官名。南齐永明三年(公元485年)置,隶益州。
散阶称号。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改宣武将军置,为武职中属绿营者从四品之封赠。三十二年,属八旗者从四品亦封此。五十一年,改为宣武都尉。
官署名。清朝内务府所属七司之一。又作“会计司”,详“会计司”。
宰相职衔。唐朝初年以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共知政事,皆为宰相,中书、门下省长官中书令、侍中皆为正三品官,太宗贞观十七年(643)令太子太保萧瑀、太子詹事李勣同知政事,号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意即同于中书令、侍
官名。金置,见“花园”。
官名。北齐、隋初置。参见“黄藏令”。
官名。东宫属官。北魏置,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六品上。北齐属太子典经坊,员二人。
官仓名。元置,属宣政院。设监支纳、大使各一人。
明清按察使之别称。明清两朝按察使的别称。参看“按察使”条。
散官名号。明洪武十年(1377)置,以授光禄司卿中庖人出身者。三十年改司为寺,官制仍旧。
官名。辽朝置。北面官,掌理奚六部词讼和防察背叛之事,多以契丹人为之。又译为“奚六部吐里”,亦称“契六部秃里太尉”、“奚吐里太尉”,简称“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