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御史

御史

官名。西周为侍从属吏,同“御事”。《竞簋铭》:“伯屖父蔑御史竞历,赏金。”春秋战国置为史官,本职掌记录国事、君王言行,接受、保管文书等; 因侍从君主左右,为亲近之职,常执行临时性差遣,秦、韩等国常奉遣监察郡、县、军队。秦或奉使出外调查审理重大案件,收捕罪犯。秦朝置御史大夫为其长官,御史监郡成为定制,亦称“监御史”、“郡监”。西汉置四十五员,为御史大夫属官,其中三十员留御史府(御史大夫官署),由御史丞统领,监察考课百官政务,亦或受遣出使,执行专项监察任务; 十五员入侍殿中,由御史中丞统领,称“侍御史”,职权尤重,依其职务、差遣之不同,又有符玺御史、治书御史、绣衣直指御史、监军御史等名目。西汉前期犹以御史监郡,武帝时改置诸州刺史。新莽改名“执法”。东汉罢御史府,置御史台,以御史中丞为长官,设侍御史十五员。两汉侍御史皆可简称御史,西汉御史府、御史大夫亦或简称御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则为侍御史、治书侍衔史、督军粮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国侍御史等的简称。又有禁防御史、检校御史,虽隶御史台,不居台中,不入宿,不带“侍”字。北周为春官府内史上大夫所辖御史上士、中士、下士的简称。隋唐以来,成为对侍御史、治书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官的通称。中唐以后,常为外官所带宪衔。详见各条。


官名。周始置,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冢宰。《周礼·春官·御史》:“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冢宰。凡治者受法令焉,掌赞书,凡数从政者。”东周各诸侯国也设御史,为亲近之职,掌文书记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置御史大夫,位上卿,掌副丞相;御史监郡,遂有弹劾纠察权。汉代御史执法,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汉代御史的官署称御史府,或御史台、或兰台寺、或简称兰台、或御史大夫寺。汉以后,御史职衔经常变化,唐有侍御史、殿中御史、监察御史。到明清仅存监察御史。见《通典·职官六·御史台》、《续通典·职官六·御史台》、《明史·职官二·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清史稿·职官二·都察院》。

猜你喜欢

  • 秋官侍郎

    官名。即刑部侍郎,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 改,中宗神龙元年 (705) 复名刑部侍郎。参见“秋官侍郎”。官名。见“秋官”。

  • 勋武前锋散都督

    官名。北齐置。为左、右卫府直突属官,在直突都督之下。佐其负责宫禁侍卫。从七品。武官名。北齐置,为左右卫府的直突属官,秩从七品下,掌警卫宫廷。

  • 导淮委员会委员长

    官名。国民党政府设置,为导淮委员会长官。见“导淮委员会”。

  • 军机章京

    官名。清朝军机处之办事官员。俗称“小军机”,又称“枢曹”。其正式名称,早期为“军机司员上行走”或“军机处司员上行走”。乾隆四十五年(1780)以后改称“章京上行走”,因有是称。初无定额,由军机大臣于内

  • 四路厅

    清代顺天府分管所属州县的机构。四厅各设同知,分辖若干州县,西路厅同知署在芦沟桥,辖涿州及大兴、宛平、良乡、房山四县;东路厅同知署在通州新城内,辖通州、蓟州及三河、武清、宝坻、宁河、香河五县;南路厅同知

  • 御正

    官名。① 西周置,主管周王室车马驾御之事。《御正卫簋铭》:“懋父赏御正卫马匹自王。”《御正良爵铭》:“今太保赏御正良贝。”②西魏、北周时“御正中大夫”的省称。官名。北周置,掌王言,位上大夫。《北史·卢

  • 知贡举

    官名。科举考试中特设之官。宋朝礼部试时设一员,并有同知贡举二、三员,均由侍从近臣、两省及台谏长官中选充,总称“知举官”。主持本届考试,决定合格举人名次。清朝为会试之监考官,由礼部侍郎充任。总摄考场事务

  • 执戟

    ①皇帝的亲近侍卫。《汉书·惠帝纪》: “谒者、执楯、执戟、武士、驺比外郎。”颜师古注引应劭曰: “执楯、执戟,亲近侍卫也。”秦、汉以郎中、中郎、侍郎等郎官执戟宿卫宫殿门户,故亦为郎官代称。② 武官名。

  • 武冠

    武官、侍从官服用之冠。亦称武弁、大冠。《续汉书·舆服下》: “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晋书·舆服》:“武冠,一名武弁,一名大冠

  • 诏诰舍人

    官名。渤海国中台省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