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总领

总领

官名。①南宋置。高宗绍兴三年(1133)始设于都督府,六年,又设于诸大将之下。均以朝臣充任。先是以总制财赋为名而设,后实专掌报发御前军马文字,与闻军政。②清朝设于虎枪营及内务府。虎枪营总领,康熙二十三年(1684)设,三人,上三旗每旗一人。雍正元年(1723)增至六人,每旗二人。由一品至五品大臣、官员内特简,位虎枪营总统之下。与总统共掌辖本营官兵以备扈从。内务府于御茶、膳房设,为二房主官。掌理宫内备办饮食及典礼筵宴所用酒席之事。顺治(1644—1661)初于茶房、膳房各设三人,康熙二十八年(1689),膳房设委署总领一人。雍正元年(1723),定授二等侍卫衔。乾隆十三年(1748)改由总管大臣统辖。二十四年,膳房总领改称“尚膳正”,茶房总领改称“尚茶正”。此外,内务府奉宸苑及圆明园等园亦设,均为各处属官,员额不等,分掌各园庭看守、值宿事务,亦于乾隆二十四年改称“苑丞”。


官名。1、宋置,名义上是应办调运诸军钱粮,实为专报御前军马情况,使之预闻军政,稍分各将之权。《宋史·职官七·总领》:“掌措置移运应办诸军钱粮,以朝臣充,仍带幹阶、户部等官。朝廷科拨州军上供钱米,则以时拘催,岁较诸州所纳之盈亏,以闻于上而赏罚之……绍兴十一年,收诸帅之兵改为御前军,分屯诸处,乃置三总领,以朝臣为之,仍带专一报发御前军马文字。盖又使之预闻军政,不独职饷餽而已。”

2、光禄勋的别称。见清人梁钜章《称谓录·光禄寺·总领》。

3、清代虎枪营设总领,掌辖本营官兵以备扈从,车驾蒐狩列前驱。见《清史稿·职官四·虎枪营》。

猜你喜欢

  • 旅骑尉

    官名。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吏部别置散官八尉之一,从八品。炀帝大业三年(607)罢。武散官名。隋开皇中置,秩从八品下。

  • 右曹掾史

    泛指右曹的高级官吏,如主簿、督邮、五官掾、功曹等主管内外事务的官吏。《汉书·朱博传》:“齐郡舒缓养名,博新视事,右曹掾史皆移病卧。”

  • 郡集曹

    郡分职诸曹之一。《汉书·匡衡传》记丞相府有集曹掾,主管郡国上计。郡府集曹亦当主管各县上计;此外,《五行大义》引《洪范五行传》说:“集曹供纳输。”故集曹还有运输谷物以实仓廪的职任。《隶释》五《巴郡太守张

  • 明堂令丞

    官名。《大戴礼记·威德篇》引蔡邕《明堂月令章句》:“明堂者,天子太庙,所以祭祀,夏后氏世室,殷人重屋,周人明堂,飨功、养老、教学、选士皆在其中。”汉代设明堂丞,属太史令。魏晋无考。南朝宋大明中设明堂令

  • 军议中郎将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196—220)末刘备置。射援以议曹从事中郎兼此。官名,东汉末年刘备置,为领兵将官,且参与军事谋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秋,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臣射

  • 伊齐额尔吉哈福布勒哈番

    满语官名。汉译为“右通政使”。

  • 大左辅

    官名。北周宣帝大成元年(579)正月置,为四辅官之一,是主要执政大臣。以相州总管、蜀国公尉迟迥任此。官名。北周设置,员额一人,备顾问参议,为四辅之一。《周书·宣帝纪》:“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春正月

  • 拟用

    官制用语。指出征在外的将军,有权自行选用官吏,然后征求吏部同意。《魏书·王肃传》: “其从(王)肃行者,六品已下听先拟用,然后表闻。”

  • 赞礼郎

    官名。明清太常寺属官。掌祭祀、典礼时赞导事务。朱元璋吴元年(1367)设,隶太常司。洪武三十年(1397),始隶太常寺。秩正九品。常设九人,嘉靖(1522—1566)中增至三十三人。后革二人。又南京太

  • 典炮

    官名。太平天国军中给事官。见“军中典官”。官名。太平天国设置,为天王府与东、北、翼三王府的属官,分别称为典天炮、典东炮、典北炮、典翼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