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卫司
官署名。明初置,为正七品衙门。隶都督府,管领校尉。后改拱卫指挥使司,升正三品。再改都尉司。洪武三年 (1370) 改为亲军都卫府。
官署名。金代设此官署,掌仪卫之事,其长官称使,从四品;副使,从五品。旧名龙翔军,正隆二年更名神卫军,大定二年又更名为拱卫司。见《金史·百官二·拱卫直使司》。
官署名。明初置,为正七品衙门。隶都督府,管领校尉。后改拱卫指挥使司,升正三品。再改都尉司。洪武三年 (1370) 改为亲军都卫府。
官署名。金代设此官署,掌仪卫之事,其长官称使,从四品;副使,从五品。旧名龙翔军,正隆二年更名神卫军,大定二年又更名为拱卫司。见《金史·百官二·拱卫直使司》。
即“度牒”。
官名。南宋孝宗淳熙三年 (1176) 置,为太史局伎术官阶官。
官名。南朝梁置,流外三品勋位。
见“左卫”① 。
部和曲都是军队的编制单位名称。详见“部”条2。(1)汉代军队编制单位。汉代将军是统兵的高级将领,将军所统之兵分部(如大将军营分五部)分别由部校尉一人统率,其不置校尉之部,由军司马统率之;部下的编制单位
官名。北齐置。见“郊祠局”。
官名。《周礼》夏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掌卿大夫家邑军赋: 《周礼·夏官》: “家司马,各使其臣以正于公司马”; “都司马,掌邦之士庶子及其众庶车马兵甲之戒令,以国法掌其政学,以听国司马。家司马,亦如之
北洋政府时期国务院内部的临时机构。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北洋政府公布《法权讨论委员会条例》,在国务院内设置法权讨论委员会,掌理讨论关于收回法权的准备实行和善后事宜。设委员长、副委员长各一人,由大总
官名。元置,为利用监的佐官,见“利用监”。
官名。《周礼》地官之属有舞师下士二人,掌教兵舞、帗舞、羽舞、皇舞等,山川、社稷等祭祀用之。又《春官》之属有师,掌教乐,祭祀或大飨时则帅其属而舞之。北齐仿《周礼》之制置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