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持节

持节

官员或使臣外出时持有皇帝授与的节杖,以示其威权。魏晋以后,军事长官出征或出镇时,加持节即可杀无官位之人,在军事行动中享有诛杀二千石以下官员的权力。大臣出使出巡或代表皇帝参加祭吊时,亦持节,以示权位与尊崇。后遂演变为一种官号。唐高祖武德元年(618) 规定,刺史加号持节;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 以契丹窟哥为持节十州诸军事松漠都督府都督,奚可度著为持节六州诸军事饶乐都督府都督。其后常加,然有名无实,但颁铜鱼符。后有节度使,持节之名亦废去。


1、使臣的凭证。大臣奉命出使,由皇帝授予节杖,作为使臣的凭证。

2、职权等级。魏晋及其后,凡重要军事长官出征或出镇某地时,加“使持节”或“持节”、“假节”。加“使持节”者可杀二千石以下的官吏,可以调动军队;隋、唐时诸州的都督、总管、刺史也加“使持节”之号,实不授节,因而也无专杀权。“持节”低于“使持节”,有权杀无官职的人,而无权杀官吏。“假节”又低于“持节”,只有权杀罪犯,而无权杀平民百姓。《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夏侯尚》:“太祖崩于洛阳,尚持节,奉梓宫还邺……文帝践阼,更封平陵乡侯,迁征南将军,领荆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

猜你喜欢

  • 魁长

    对少数民族首领的泛称,也称“魁首”。《后汉书·张法滕冯度杨列传论》:“然其雄渠魁长,未有闻焉。”《旧五代史·汉隐帝纪》:“慕容彦超谓帝曰:陛下勿忧,臣当生致其魁首。”

  • 司属寺少卿

    官名。见“司属寺”。

  • 混成协

    清末新军编制。不同于镇管辖下的步兵协,除有步兵二标外,还有马、炮、工程、辎重等兵种,不隶属于镇,相当于民国时期的独立旅。清末之所以有混成协的编制,是由于有些地区当时成镇的兵源不足,先编成混成协,待以后

  • 吕则

    西夏语官名。西夏置,职掌不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六○“元丰八年十月”条下记“夏国使吕则嵬名怀普等见于延和殿,以其母梁氏之丧来告也。”吕则为嵬名怀普等的官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六“庆历五年闰五

  • 撤祠

    官员降罚方式之一。清乾隆时,诏以于敏忠专权,撤出贤良祠,以昭儆戒。

  • 十二公

    即春秋时鲁国的十二个国君,鲁国的国君称“公”。十二公是: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

  • 执金吾

    官名。西汉武帝太初元年 (前104) 由中尉改名,秩中二千石。职掌京师治安,督捕盗贼,负责宫廷之外、京城之内的警卫,戒备非常水火之事,管理中央武库,皇帝出行则掌护卫及仪仗队。属官有丞、侯、司马、千人及

  • 榜式

    满语文臣之通称,即“巴克什”。清太宗天聪五年(1631)七月规定,除特赐称此号者,余皆改称笔帖式。参见“巴克什”。

  • 主玺下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天官府纳言中大夫属官,员四人,分掌神玺、传国玺与六玺之藏。正一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官名。《周礼·地官》之属有掌节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主管各种符节。

  • 戎右下大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仿《周礼》戎右置,北周沿置。夏官府司右中大夫属官,正四命。隋文帝开皇元年 (581)罢。官名。《周礼》夏官之属有戎右中大夫二人,上士二人,以勇士为之,衣甲,居王戎车之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