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文渊阁

文渊阁

① 明代藏书阁名。为皇宫内收藏书籍之处,文臣亦在此陪侍皇帝读书并加讲解。明太祖建于南京奉天门东,成祖永乐 (1403~1424) 中迁都北京后,又于宫内建文渊阁。明、清又以此作为殿阁大学士名号。②清朝专藏《四库全书》之所。乾隆三十九年(1774)建于北京紫禁城东华门内文华殿之后。初由奉宸院兼管,四十一年派内务府大臣一人兼充提举阁事,下设兼管司员、笔帖式各四人,供事二人,掌其陈设、启闭及书籍晾晒之事。又设领阁事二人、直阁事六人、校理十六人、检阅八人,掌所藏书籍的保管、注册、点验各事。


阁名。(1) 明太祖时建于南京奉天门东,为宫中藏书之阁,亦为皇帝讲读之所。成祖迁都北京,又于宫内东庑南建文渊阁,后置大学士。(2)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建于紫禁城东南角文华殿后,藏贮四库全书,仿宋制置阁职,以司典守。以领阁事为长官,满、汉各一人,以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及翰林院掌院学士兼任;其次为提举阁事,因阁在宫内,故以内务府大臣一人兼任,为事务长官。下设直阁事、校理、检阅等官,掌典守、注册、点验等事。其内部事务官有内务府派出的兼管司员四人,笔帖式二人,供事二人,掌阁中陈设、启闭等事。又清代亦沿明制置文渊阁大学士,仅作为内阁大学士的衔号,与乾隆新设的文渊阁无及。

猜你喜欢

  • 三告官

    宋代的宰相、翰林学士、御史称三告官。宋沈括《梦溪笔谈·故事二》:“国朝之制,在禁中唯三官得告:宰相告于中书,翰林学士告于本院,御史告于朝堂,皆用朱衣吏,谓之三告官。”

  • 校书郎中

    官名,东汉置,掌典校秘书。《后汉书·马融列传》:“(永初)四年,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典校秘书。”

  • 仓储巴

    官名。西藏设有此官,掌管仓储出纳,为商上办事之官,官秩四品。“仓储巴”为藏语译者,也译作“商卓特巴”。见《清会典·商上》。

  • 如琫

    官名。亦称“如本”。清朝西藏地方武官之一。隶于戴琫,分掌各城典兵之事。设五品官十二人。每人辖甲琫二人。遇有缺出由甲琫升补。

  • 津丞

    官名。都水监(台)诸津次官。隋朝上津置二员,从九品上; 中津置一员,从九品,为津尉副贰。唐朝置二员,从九品下,为津令副贰; 便桥、渭桥、万年三桥,有丞一员,从九品下。太宗贞观(627—649)中废。官

  • 档案

    通指政府机关或团体、个人在其活动中所形成、已处理完毕并加以分类保存的文书、文件等各种资料。其称始于清。其源出于东北边外民族书写文字的木牌。清杨宾《柳边纪略》云“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曰牌子,以

  • 三部副使

    官名统称。即盐铁副使、度支副使、户部副使。宋太宗雍熙 (984—987) 中始置,以员外郎以上官充任,分领三部之事。后或省或置。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废。盐铁副使、度支副使与户部副使的总称

  • 弓匠委署固山达

    参见“副司弓”。

  • 讲《礼》祭酒

    学官名,西汉末年王莽置,位上卿,掌讲授《礼》。沛郡陈咸曾任此职。见《汉书·王莽传中》。参看“讲书祭酒”条。

  • 筐人

    官名。周朝置。掌治丝。《周礼·冬官·考工记·总序》: “设色之工, 画、 缋、 钟、 筐、 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