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新选举制

新选举制

清末仿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而制定的议员选举制度。其时议员选举分为两种:一是资政院议员选举,二是各省咨议局议员选举。资政院议员定额为二百人,由下列人员年满三十岁以上者选充:一、宗室王公世爵;二、满汉世爵;三、外藩(蒙藏回)王公世爵;四、宗室、觉罗;五、各部院四品以下七品以上官(审判官、检察官及巡警官不在其例),六、硕学通儒;七、纳税多额人;八、各省咨议局议员。议员的定额是宗室王公世爵十六人,满汉世爵十二人,外藩王公世爵十四人,宗室、觉罗六人,各部、院官三十二人,硕学通儒十人,纳税多额者十人。各省咨议局互选咨政院议员共一百人(各省各有具体定额)。选举类别分为钦选与互选。宗室王公世爵,满汉世爵,外藩王公世爵,宗室、觉罗,各部、院官,硕学通儒,纳税多额人,钦选;各省咨议局议员,互选。互选由该省督抚复加选定,咨送资政院。议员任期三年。任满一律改选。至于各省咨议局议员的选任,则用复选举法。咨议局议员定额,因当时各省户口尚无确实统计,参酌各省取进学额及漕粮多寡以定准则。凡属本省籍贯之男子,年满二十五岁以上,具有下列资格之一者,有选举咨议局议员之权:一、在本省地方办理学务及公益事务满三年以上著有成绩者; 二、在本国或外国中学堂及与中学同等或中学以上的学堂毕业者;三、有举、贡、生员以上的出身者;四、曾任实缺职官文七品、武五品以上未被参举者;五、在本省地方有五千元以上的营业资本或不动产者。凡非本籍之男子, 年满二十五岁, 寄居本省满十年以上,有万元以上的营业资本或不动产者,亦得有选举权。被选举权的规定及其限制:凡属本省籍贯或寄居本省满十年以上之男子,年满三十岁者,得被选举为咨议局议员。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一、品行悖谬、营私武断者;二、曾处监禁以上之刑;三、营业不正者;四、失财产上信用被人控实未清结者;五、吸食鸦片者;六、有心疾者;七、身家不清白者;八、不识文义者。其他还有所处地位不适于选举议员及被选举为议员者:一、本省官吏或幕友;二、军人;三、巡警官吏;四、僧道及宗教师;五、学堂肄业生。其现充小学教员者,停其被选举权。凡选举区域,初选举以厅、州、县为选区,复选举以府、直隶厅、直隶州为选举区。初选区,厅以同知或通判,州县以知州、知县为初选监督。复选区,府以知府,直隶厅、州以同知、通判、知州为复选监督。初选、复选均设投票、开票、管理员、监督员若干名。选举年限,三年一次,以正月十五日为初选日期,三月十五日为复选日期。关于选举的变更,如选举人名册有舞弊。作伪情事,或办理不遵定章,被控判定确实者,初选、复选均无效。除咨政院、咨议局议员选举外,还有地方自治团体的选举。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宪政编查馆先后核议,民政部奏城、镇、乡、府、厅、州县及京师地方自治暨选举各章程,各省次第筹办。其选举办法,与咨议局议员选举略有出入。

猜你喜欢

  • 读祝官

    官名。清朝太常寺之属官。顺治元年(1644)设。初只四人,后屡增至十二人,宗室一人,满洲十一人。初制五品,康熙九年(1670)改为正九品,寻改为视出身为差。乾隆元年(1736),改定以六品冠带食七品俸

  • 虞部员外郎

    官名。唐宋工部设虞部,其长官称郎中,副长官称员外郎,掌山泽苑囿、场冶薪炭等事。见《新唐书·百官一·工部》、《宋史·职官三·工部》,参看“虞部郎中”条。官名。为虞部郎中的副职,参见“虞部郎中”。

  • 三考

    传说虞舜时考绩官吏的制度。每三年考核一次,九年则三考。《尚书·虞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孔安国传》:“三年有成,故以考功; 九岁则能否幽明有别,黜退其幽者,升进其明者。”

  • 御药院勾当官

    官名。宋置,为御药院的主官。见“御药院”。

  • 县录事

    县门下吏名。汉晋于县置录事史,北魏改称录事,地位在县主簿之下。北齐沿置。北周与隋代县无录事,唐代复于县主簿下置录事。宋以后县唯置主簿,无录事。参见“录事”。

  • 减等处

    官署名。清朝刑部所属办事机构。无额定职官,由刑部尚书酌委郎中、员外郎、主事数员在本处办事。凡遇国家庆典,皇帝颁布赦令,则由本处汇总各省及现审案件,核议应否减免,送江苏清吏司查核具奏。光绪三十二年(19

  • 守尚书郎

    即初上台的尚书郎。尚书郎初从三署诣台试,初上台称守尚书郎,中岁满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见《后汉书·百官志·尚书》注。

  • 文辞清丽科

    科举制科之一。唐代设置,属于文类科目。建中元年(公元780年)诏举,奚涉等六人及第。

  • 少正

    官名。① 一说为官之副职。《尚书·周书·酒诰》:“厥诰毖庶邦庶士,越少正、御事,朝夕曰祀兹酒。”《蔡传》: “少正,官之副贰也。”一说对大正而言的官名。春秋时鲁、郑等国置。《左传· 襄公二十二年》:

  • 大都兵马司

    即“大都路兵马都指挥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