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江南诸道行御史台

江南诸道行御史台

官署名。元朝监察机构。简称南台。御史台分司机构。秩从一品。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设江南行御史台于扬州。后迁于杭州、江州等地。二十九年二月,定台址于建康 (今江苏南京)。成宗大德元年(1297),定名为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统江南十道监司。置御史大夫一员,从一品; 御史中丞二员,正二品; 侍御史二员,从二品;治书侍御史二员,正三品。下辖察院,秩正七品,设监察御史二十八员。


官署名。元置,为御史台的分司机构,简称南台,设官品秩同内台,世祖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 始置江南行御史台于扬州,旋迁杭州, 又迁江州。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迁于建康, 以监临东南诸省,统制诸道肃政廉访使而受内台的节制。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定制,称江南诸道行御史台,以监江浙、江西、湖广三省,统江东、江西、浙东、浙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十道。设大夫一人,中丞、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各二人。直辖机构有察院,品秩同内察院,设监察御史二十八人。

猜你喜欢

  • 勒令闲住

    官员降罚方式之一。明制,经考察属于软弱涣散、作风不严谨者,令其闲住不用,称为勒令闲住。

  • 后方勤务部

    官署名。国民党政府设置, 为军事委员会的所属机构, 即“兵站总监部”,见该条。

  • 翊卫中郎

    官名。北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置,员二十人,选卿监、正任刺史、遥郡团练使以上官之子孙充任,掌殿陛护卫之事,属翊卫府。五年废。武职侍从官名。宋置,见“三卫官”。

  • 判录司右司副

    参见“判录司”。

  • 试论

    科举考试方法之一。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废八股后,改乡会试首场试中国政治史论五篇,为政论文体。

  • 管粮同知、通判

    清代专司漕粮监兑的地方佐贰官。清初漕粮监兑之事,均由各府推官任之。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裁撤各省推官,漕粮监兑之事改委同知、通判。清制共设管粮同知六人:山东武定,江南江宁、苏州、松江、凤阳,浙江湖

  • 御厨副使

    官名。北宋置,属东班诸司使,多不领本职,仅为迁转之阶。真宗咸平元年(998)定为同七品,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改从七品。徽宗政和二年(1112)重定武臣官名,废。

  • 辅国上将军

    武散官名。金始置,秩从三品中。元沿置,升秩为从二品。

  • 策名

    登记官吏之名策。后借指出仕做官。《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策名委质”。孔颖达疏: “古之仕者,于所臣之人书己名于策,以明系属之也”。《文选·李陵答苏武书》: “勤宣令德,策名清时。”

  • 大司理

    官名。又称“大理”。春秋战国齐置。掌刑狱。《管子·小匡》: “决狱折中,不杀不辜,不诬无罪,臣不如宾胥无。请立为大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