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省政府

省政府

官署名。民国置,为一省的最高行政机关。依照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及中央法令综理全省政务。由国民政府选任委员七至九人,并制定主席一人,组织省政府委员会,行使职权。设秘书处及民政、财政、建设、教育等厅。后改主席为省长。


官署名。始置于广州国民政府时期。广州国民政府于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七月一日公布《省政府组织法》正式成立广东省政府。《省政府组织法》的主要特点有二:一是强调党治原则。《组织法》第一条即规定“省政府于中国国民党指导之下受国民政府之命令处理全省政务。”二是合议制原则。北洋政府时期无论是民政长或省长,一律采用独任制,而《组织法》规定省政府设民政、财政、教育、建设、商务、农工、军事各厅,这些合起来称为省政府。各厅的厅长联合起来组成省务会议,由各厅举出一人为主席。次年十一月又公布了《修正省政府组织法》,关于党治的第一条修正为“省政府於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及省执行委员会指导监督之下受国民政府之命令管理全省政务。”会议制由厅长会议改为省政府委员会会议,设省政府委员七至十一人,组成省政府委员会,行使省政府的职权。委员中互推三至五人为常务委员,并由常务委员互推一人为主席。省政府内设民政、财政、建设、教育、司法、军事各厅、於必要时并得增设农工、实业、土地、公益等厅。各厅的厅长由省政府委员兼任,但亦可有不兼任厅长的委员。一切命令及公文须经全体常务委员并关系厅厅长署名。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后,于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七月八日第二次修正公布《省政府组织法》废除广州国民政府时期的常委制,改设主席。其后又有几次修改,根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三月二十三日第六次修正公布的《省政府组织法》规定,各省政府设委员七人至九人,组织省政府委员会,行使职权。省政府综理全省政务,于不抵触中央法令范围之内,对于省行政事项,得发省令,并得制定省单行条例及规程,但关于限制人民自由及增加人民负担者,非经国民政府核准,不得执行。省政府对于所属各机关之命令或处分,认为有违背法令,逾越权限,或其他不当情形时,得停止或撤销之。省政府设主席一人,由国民政府於委员中指定之。省政府置秘书处及民政、财政、教育、建设四厅,於必要时得增设实业厅及其他专管机关。秘书处设秘书长一人,简任,承省政府主席之命,综理秘书处事务;各厅设厅长一人,综理各该厅事务,并指挥监督所属职员及所辖机关。各厅、处各设秘书一人至三人,荐任,承各该长官之命,办理机要事务,各厅长视事之繁简,分科办事,每科设科长一人,荐任,科员四人至十二人,委任,承长官之命办理各科事务。各厅于必要时得酌设技正、技佐及视察员,其名额由各该厅长提出,省政府委员会议定之。各厅与秘书处本同为省府辅助机关,不另定组织法,嗣后各厅为办事便利起见,各有其组织及预算。上对省政府下对县政府以及各局直接行文。渐次蜕化,成为省地方行政的第二级机关。其后为统一各厅、处的政令及增进行政效率,于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起实行合署办公制,规定省政府只设民政、财政、建设、教育四厅及秘书、保安二处,其他专管机关概属四厅、二处,各厅、处上下行文均由省主席核行,主管厅、处长副署。

猜你喜欢

  • 右尸逐骨都侯

    匈奴官号,位次骨都候,为领兵武官。见《后汉书·匈奴传》。

  • 会福财用所

    官署名。元朝置,秩从七品,隶会福总管府,掌大护国仁王寺粮草诸物。原设财用库、盈益仓,文宗天历元年 (1328) 併为财用所。置提领、大使各一员,副使二员。

  • 执楯

    汉代卫尉可属的低级武官。掌执循以司警卫,孔丛曾任此职。见《汉书·功臣表》。

  • 皇弟皇子公府

    南朝梁、陈时期指由皇弟、皇子出任三公所建府署。其僚属的班品高于非宗室诸公的僚属。参见“庶姓公府”。

  • 右羽林军大将军

    官名。唐朝北衙禁军右羽林军统兵长官,高宗龙朔二年(662)置,员一人,正三品。武则天时地位日重,玄宗开元(713—741)年间最为荣宠,成为举足轻重的禁军统兵官,多以宦官为之。肃宗乾元二年(759)增

  • 从政

    出仕做官。《论语·雍也》: “季康子问: ‘仲由可使从政也与? ’”

  • 委吏

    官名。掌粮仓小吏。春秋置。《孟子·万章下》:“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焦循注:“孔子尝以贫而禄仕。委吏,主委积仓廪之吏也,不失会计当直其多少而已。”官名。周置此官,掌管仓库出纳保管的小官。

  • 录南台尚书事

    十六国夏置。《晋书·赫连勃勃载记》:“乃于长安置南台, 以璝领大将军、雍州牧、 录南台尚书事。”职类录尚书事。参见“南台”。

  • 尚宫

    官名。隋高祖开皇二年(582) 始置,为宫廷女官,掌导引中宫,视从九品。炀帝改从五品,为尚宫局长官,二人。下设司正、司言、司簿、司闱四司。唐改正五品,并改司正为司记。宋太宗时置,主管司记、司言、司簿、

  • 长兼

    官制用语。晋朝、南北朝时期多见。原指长期兼任某职,后发展为一种任官形式。《魏书·郭祚传》:“咸阳王禧等奏(郭)祚兼吏部尚书,寻除长兼吏部尚书,并州大中正。”秩位低于正员,可由此升为正员,亦可由正员降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