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磨勘

磨勘

①官吏考核制度用语,指官吏考核过程中的复核。唐朝后期,凡对官吏考课,其政绩均需复核。始见于文宗太和元年(807)正月之敕: “诸道节度观察使去任日,宜具交割状。仍限新人到任一月日分析闻奏,并报中书门下,据新旧状磨勘闻奏,以凭殿最”。宋初形成制度,置磨勘差遣院等机构及三司都磨勘官等职,并制定磨勘之法。凡寄禄官迁转皆有定年,任内每年勘验其劳绩过失,吏部复核后决定迁转寄禄官阶。选人惟改京官时才实行磨勘。②科举考试之专用语,即对乡、会试试卷进行复核。明嘉靖(1522—1566)中,以时文体诡异,令以后乡试,礼部必磨勘试录,有仍前离经叛道诡辞邪说者,则治监临考校官之罪,黜其中式者为民。清制,乡、会试发榜后,各考官依程限将朱、墨卷解送至礼部。复核内容,首严弊幸,即朱、墨卷有无不符之处; 次检瑕疵,即卷内语句、书法有无犯规之处。如发现问题,中式者除名,考官及同考官革职。磨勘官初由礼部及礼科主之,康熙(1662—1722)间始钦派大臣专司其事。乾隆(1736—1795)初,改任都察院科、道五品以上,科甲京堂、中允、赞善以上翰、詹官,并集朝房复核。二十一年(1756),始令磨勘官填注衔名。二十五年,复增大臣复勘例,以便稽察弊窦。太平天国天试在正、副主考官下亦设磨勘官,掌试卷之复核。


唐宋两朝定期考察官吏政绩以定升迁的制度称为磨勘。唐代文武官员的考察,由州府和百司长官,考核下属官员的功过以定升迁,并由吏部和各道复核。宋代由审官院主持官吏的考核升迁。见《宋史·职官三·考功郎中》。

猜你喜欢

  • 左驭

    太仆寺卿的别称。因驭者在车的左前方,故称左驭,而太仆寺卿是管车马的,因而称太仆寺卿为左驭。唐孙逖《授王昱太仆卿制》:“俾升荣于左驭,仍受任于北京。”

  • 别试

    即“别头试”。宋代科举考试的方式之一,即“别头试”,见该条。

  • 记室掾史

    官名。西汉置,属丞相府。《汉旧仪》载:“郡国守丞长史上计,事竟遣,君侯出坐庭上,亲问百姓所疾苦,计室掾史一人大音者,读敕毕,遣。”

  • 苏杭应奉局

    官署名。宋徽宗崇宁四年 (1105)置于苏州,掌搜罗奇花异石运往京师,号为“花石纲”。方腊起义时罢,后复置。宣和七年 (1125) 废。官署名。宋徽宗崇宁四年在苏州置应奉局,搜罗花石制造供奉之物。方腊

  • 爵五等

    即五等爵:公、侯、伯、子、男。详“五等爵”条。

  • 礼部汉本房

    清礼部内部机构。掌缮写满、汉文字题本。本房与清档房的分工不是满、汉文字之分,而是办奏折与题本之分。设堂主事满一人,汉军一人,笔帖式若干人。

  • 王府司库

    官名。清置,亲王府、郡王府各二人,秩从七品。掌会计王府库藏。

  • 带刀官

    武官名。明初有带刀舍人,后上直亲卫中府军前卫置带刀官四十人,旗手等二十卫置带刀官一百八十人,轮番带刀侍卫。

  • 六官

    ①《周礼》所述六个官府系统的合称。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②西魏、北周天官府、地官府、春官府、夏官府、秋官府、冬官府的合称。③吏官、户官、礼官、兵官、刑官、工官之

  • 腊人

    官名。《周礼》天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掌腌制干肉,《周礼·天官》: “腊人,下士四人,府二人, 史二人, 徒二十人”, “掌干肉, 凡田兽之脯腊胖之事。 凡祭祀, 共豆脯, 荐脯&#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