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礼部侍郎

礼部侍郎

官名。① 隋朝礼部头司礼部司之长官,置一人,正六品上,掌礼部司事。高祖开皇三年(583)升从五品。炀帝大业三年 (607),升为礼部副长官,以佐尚书掌部事。礼部司长官改称仪曹郎。②隋朝以后中央行政机构礼部之副长官。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始置,一人,正四品,佐礼部尚书掌部事。唐高祖武德七年 (624) 罢,太宗贞观二年 (628) 复置。额一员,正四品下。高宗龙朔二年(662)改称司礼少常伯,咸亨九年 (670) 复旧。武则天光宅元年 (684) 改称春官侍郎,中宗神龙元年(705) 复旧。佐尚书掌天子礼仪、祭祀、宴享及学校之政,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后兼掌贡举。中唐以后,诸部尚书多为外官兼职,礼部事务实由侍郎主之。五代沿置。北宋前期为四品寄禄官,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始领本职,与尚书共掌礼部事,升为从三品。辽朝置,为南面官。多为加官。西夏亦置,其制不详。金朝置一员,正四品。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礼部与吏、户二部为左三部,共置侍郎二人。后礼部自立,定设侍郎二人,正四品。明初沿元制设二人,正四品。后分置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清沿明制,置左、右侍郎,均满、汉各一人,从二品。宣统三年 (1911),礼部改典礼院,其称遂废。参见 “礼部左侍郎”、“礼部右侍郎”。


官名。为礼部主官,地位仅次于尚书。元以前,礼部设一侍郎,元代设侍郎二员,正四品,与尚书共掌礼乐、祭祀、朝会、燕享,贡举之政令。见《元史·百官一·礼部》。明、清设左右侍郎,除佐尚书掌礼仪、祭祀、宴飨、贡举之政令外,还兼翰林学士或侍读、侍讲学士。见《明史·职官一·礼部》、《清史稿·职官一·礼部》、《历代职官简释·礼部左右侍郎》。参看“礼部”条。

猜你喜欢

  • 中都督

    官名。宋朝置,合班位在郡公下、上都护上。不常设。

  • 北枢密院副使

    官名,辽朝置,属北枢密院,为北院枢密使之佐官,协助枢密使掌兵机武铨群牧之政,统领契丹兵马。见《辽史·百官志一·北枢密院》,参看“北院”条。

  • 同年

    官场用语。同榜登科者为同年。汉代郡国每年举孝廉一人,同一年被举者, 互相称为同年, 亦称同岁。唐以后实行科举,凡各种正式考试同榜登第者,均互称同年。

  • 经理司

    官署名。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北洋政府设置,属交通部。其职掌为:一、管理本部及所辖机关的普通和特别会计:二、监督、稽核所辖各机关会计;三、编制各种预算、决算;四、经理本部所负国内、国外债务;五、本

  • 土百户

    武职土官名。清制,秩正六品,甘肃地区置九人:循化癿藏一人,平番、碾伯各二人,岷州四人;青海地区置二十三人:玉树族四人,格尔吉族三人,阿里克族、扎武族各二人,蒙果尔津族、邕希叶布族、苏鲁克族、尼牙木错族

  • 提塘

    见“提塘官”。官名。清置,又称“提塘官”,多数省每省一人,也有两省一人的,由各省督抚选派武职一人(由兵部任用)驻京,掌传递部院等衙门与本省有关来往文书。见《清史稿·职官一·兵部》、《清会典·兵部·驻京

  • 仓佐

    官名。战国秦置。仓啬夫属官。掌粮谷禀给。《睡虎地秦墓竹简·仓律》: “而遗仓啬夫及离邑仓佐主禀者各一户以气(饩)。”

  • 长宁宫马群司

    官署名。辽北面宫官。掌长宁宫马群饲养蕃息之事。设侍中等职。

  • 禁防参军

    官名。禁防曹长官。南朝宋七品。参见“禁防曹”。官名。见“公府禁防曹”。

  • 典府长

    官名。隋朝诸王国置,各一员。唐朝亲王国各置二员,正九品下,掌府内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