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秘书监

秘书监

①官名。东汉桓帝延熹二年(159),置员一人,秩六百石,掌典图书秘记,校定文字,属太常。后省。三国魏文帝黄初(220—226)初,置为秘书署长官,掌管艺文图籍,员一人,三品。初属少府,魏明帝时王肃任此职,上表论秘书不应属少府,后遂不复属。晋武帝以秘书并入中书省,罢此职。惠帝永平元年(291)复置,为秘书寺长官,综理经籍,考校古今,课试署吏,统著作局,掌国史修撰并管理中外三阁图书。三品。十六国后赵、前秦、后燕亦置。南北朝时为秘书省长官,仍掌图书经籍之事,领著作省。南朝宋定为三品; 梁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第十一班;南朝陈改为第四品、秩中二千石。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职员令定为从二品中,太和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改为三品; 北齐时仍三品。隋朝领著作、太史二曹,初为正三品,炀帝大业三年(607)改为从三品,后改名秘书令。唐高祖武德(618—626)初,复改秘书监,从二品。高宗龙朔二年(662)改称兰台太史,咸亨元年(670)复旧。武后天授(690—692)初,改称麟台监,中宗神龙元年(705)复旧。掌邦国经籍之事,并统著书、太史二局。后国史、太史分为别曹,秘书省但主书写勘校。北宋前期为三品寄禄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置中大夫代此为新寄禄官,而以此职为秘书省长官,员一人,正四品,掌古今经籍图书、国史实录、天文历数之事。南宋初不置,高宗绍兴元年(1131)复置。金朝为秘书监长官,从三品。②官署名。辽朝置,南面官,以太监为长官,少监为次官,设监丞。主簿、秘书郎、正字等属官,并统著作局,掌经籍图书,天文历数析归司天监。西夏为秘书省长官,不列司品。金朝设监一员为长官,少监一员为次官,下设丞一员,秘书郎二员,通事经籍图书; 校书郎一员,专掌校勘在监文籍。统著作局、笔砚局、书画局、司天台等。元朝秩正三品,掌历代图籍并阴阳禁书。世祖至元九年(1272)置,以卿为长官,员四人,参用宦者二人。以太监为副长官,员二人。下设少监二员,监丞二员,典簿一员,令史三员,知印、奏差各二员,译史、通事各一员,典书二员,典吏一员。属官有著作郎二员,著作佐郎二员,秘书郎二员,校书郎二员辨验书画直长一员。


官名,掌图书秘记等。东汉桓帝时置,南北朝时南朝宋、齐沿其制。南朝梁、北朝北齐、隋、唐、宋皆置秘书省,其长官称监,掌判省事。见《通典·职官八·秘书监》、《宋书·职官下·秘书监》、《南齐书·百官志·秘书监》、《隋书·百官志·秘书省》、《新唐书·百官二·秘书省》、《宋史·职官四·秘书省》。

猜你喜欢

  • 双月选

    明清吏部之铨选制度。参见“大选”。

  • 劝农司

    官署名。金朝置,掌劝课天下力田事。章宗泰和八年(1208)罢;宣宗贞祐 (1213—1217) 间复置,兴定六年 (1222) 改司农司。元世祖中统二年(1201)置,后改司农司。

  • 二府

    ①亦称“两府”。西汉为丞相,御史大夫官署的合称,也作为丞相、御史大夫的代称。《汉书·刘向传》: “今二府奏佞谄不当在位。”颜师古注引如淳曰: “二府,丞相、御史也。”东汉以称司徒、司空或太尉、司徒。晋

  • 永巷令丞

    官名。汉初少府所属有永巷令及丞。《汉书·高帝纪》注:“师古曰:永,长也,本谓宫中之长巷也。”宫中长巷深处即所谓后宫,婕妤以下皆属之。永巷令丞以宦者为之,掌管有关宫女的事务。汉武帝时更名掖廷令丞。因为宫

  • 太子门下坊

    官署名。北齐始置,掌东宫供奉事务,有中庶子、中舍人、通事守舍人、主事守舍人,各四员,领殿内、典膳、药藏、斋帅等局。隋朝置左庶子二员、内舍人四员、录事二员、主书令史四员,统司经、宫门、内直、典膳、药藏、

  • 行李

    同“行理”、“行旅”。或称“行人”,①古代使者代称。《左传·僖公三十年》: “行李之往来。”杜预注:“行李,使人也。”《左传·昭公十三年》: “行理之命无月不至。”杨伯峻注: “行李亦作行旅,谓使人。

  • 将率

    同“将帅”。参见“将帅”。即“将帅”,领兵主帅,掌征伐。《荀子·富国》:“将率不能则兵弱。”注:“率与帅同。”《汉书·兒宽传·赞》:“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

  • 司礼监

    官署名。明洪武十七年(1384)始置,为宦官二十四衙门之一。设令一人,正七品,丞一人,从七品。二十八年改设太监一人,正四品,左、右少监各一人,从四品,左、右监丞各一人,正五品,典簿一人,正六品,又设长

  • 征蛮大都督

    官名。北魏置。《魏书·张熠传》: “庄帝还宫,(张) 熠出除镇南将军,东荆州刺史,寻加散骑常侍,征蛮大都督。”

  • 屯骑校尉

    官名。①西汉武帝始置,为北军八校尉之一。秩二千石,有丞、司马等属官,位次列卿。掌本营骑士,戍卫京师,兼任征伐。东汉初改名“骁骑校尉”,建武十五年(后39)复故,隶北军中候,为北军五校尉之一,秩比二千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