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翎侍卫
官名。清朝侍卫之一种,位三等侍卫之后。武职五品或六品。由上三旗子弟中才武出众者充任。顺治元年(1644)定制: 每旗三十人,共九十人。雍正五年(1727)始定,武进士三甲者得选授十人充任。掌宫廷宿卫及随扈皇帝之事。雍正三年,始选其中材力魁健者置为四等侍卫。详“侍卫”。
武官名。清制。侍卫处所属有蓝翎侍卫,领于领侍卫内大臣,秩五、六品,员额九十人,地位在一、二三等侍卫之下。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规定:武进士三甲得选为蓝翎侍卫。
官名。清朝侍卫之一种,位三等侍卫之后。武职五品或六品。由上三旗子弟中才武出众者充任。顺治元年(1644)定制: 每旗三十人,共九十人。雍正五年(1727)始定,武进士三甲者得选授十人充任。掌宫廷宿卫及随扈皇帝之事。雍正三年,始选其中材力魁健者置为四等侍卫。详“侍卫”。
武官名。清制。侍卫处所属有蓝翎侍卫,领于领侍卫内大臣,秩五、六品,员额九十人,地位在一、二三等侍卫之下。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规定:武进士三甲得选为蓝翎侍卫。
官署名。即“验封清吏司”。
即“陕西行省”。
官名。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设。正三品。三十二年裁。改设驻汉城总领事。三十三年,设元山领事。宣统三年(1911)设新义州领事。
官名。西晋置,诸公及开府位从公者属官,掌文书。
尊称,意即“仅次于父亲的人”。不是官号。《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注:如淳曰:“亚,次也,尊敬之次父,犹管仲为仲父。”
官名,即副武官。《资治通鉴》唐代宗广德二年:“子仪使牙官卢谅至汾州。”注:“节镇州府皆有牙官、行官,牙官给牙前驱使,行官使之行役出四方。自五季以后,诟笃武臣率曰牙官。”牙通衙,参看“衙官”条。
宋朝宪衔之一。参见“宪衔”。
官名。又称“典”。战国秦置。闾里的行政长官。《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 “某里典甲诣里人士五(伍)丙”。乡吏名。秦在战国时置里正,管理一里事务,后为避秦王赢政之讳改称里典。参见“里正”。
官署名。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改中书外省置。参见“中书门下后省”。
散阶称号。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改忠显校尉置,为武职中属绿营者从六品之封赠。三十二年,属八旗者从六品亦封此。五十一年,改为武略佐骑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