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夷长官司副长官
官名。元朝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置长官司,亦称蛮夷长官司,并以土人为长官、副长官。明朝沿元制,始作为土官名号之一。武职。云南、贵州等省设有。从七品。职位低于蛮夷长官司长官,亦有所辖之地区,受地方武官都指挥使约束。世袭,其承袭事初隶吏部,洪武三十年(1697)改隶兵部。详“土官”。
官名。元朝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置长官司,亦称蛮夷长官司,并以土人为长官、副长官。明朝沿元制,始作为土官名号之一。武职。云南、贵州等省设有。从七品。职位低于蛮夷长官司长官,亦有所辖之地区,受地方武官都指挥使约束。世袭,其承袭事初隶吏部,洪武三十年(1697)改隶兵部。详“土官”。
官名。明朝侍仪司下置,正九品,掌殿庭仪礼之事。后革。
官名。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五年(491)置。《魏书·杨播传》: “(杨椿)转授宫舆曹少卿,加给事中。”太和十七年定为三品上。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未载。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地官府司市司次官,员一人,佐司市下大夫掌本司事务。正三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官名。见“司市下大夫”。
官名。见“左校令丞”。
官名。辽朝北面官,行枢密院官员,在左林牙下,同掌文翰之事。
官名。见“总督仓场侍郎”。仓场总督是“仓场侍郎”的别称。因其总督各仓监督,故称其为“仓场总督”;主管京仓、通仓的政令等。详见“仓场侍郎”条。
官名。北魏前期置。统兵,地位在都将之下。《魏书·周观传》:“(观)以军功进为都副将,镇方中。”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及二十三年职员令皆未载。武官名。北魏诸镇均置都副将,为都大将的副职,亦往往加持节
见“三旗庄头处”。
官名。即太府卿,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改,中宗神龙元年(705)复名太府卿。
官署名。辽朝置。北面官,与倒塌岭节度使司分领倒塌岭路兵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