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贴职

贴职

官制用语。北宋前期,外任官带三馆及诸殿、阁职名。称为贴职。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宰执资格者带观文、资政、端明学士,侍从资格者带诸阁学士,余官带侍制、修撰、直阁,武臣带閤门宣赞舍人,皆称为贴职。每月领取一定数量添支钱,后改称贴职钱。


宋初承唐制置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分掌藏书、校勘经籍及修史之事,合称三馆;又置秘阁、龙图阁等藏三馆真本及皇帝御集。三馆与诸阁所置修撰、直馆、直阁、校理、校勘、检讨诸职,称为馆职。他官带馆职者,称为贴职,贴为附益的意思。宋初有集贤殿修撰、直龙图阁、直秘阁三等。元丰改制,不置昭文馆与集贤院,史馆并入著作局,惟以直秘阁为贴职,不经考试而任命,只作为恩数而已。政和以后增为集英殿修撰、右文殿修撰、秘阁修撰、直龙图阁、直天章阁、直宝文阁、直显谟阁、直徽猷阁、直秘阁九等。多授给大臣子弟、姻戚,钱谷文俗之吏亦有得之者,不为士大夫所重。孝宗淳熙中九等贴职著为令。后又续置直敷文阁、直华文阁、直宝谟阁、直宝章阁、直显文阁,地位在徽猷阁下,直秘阁上。南宋时集英殿修撰用以尊宠六部权尚书之补外官者,下待制一等;直阁为任帅臣、监司者贴职。

猜你喜欢

  • 法部参事

    官名。清末法部属官。光绪三十二年(1906)刑部改法部,设承政、参议二厅,始置。每厅二人。掌襄理厅务。

  • 法部会计司郎中

    官名。清末法部会计司长官。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定额三人,正五品,奏补。掌本司事务。

  • 通事舍人院

    官署名。辽朝置。南面官,属门下省。统辖管理通事舍人等事。

  • 法克师大

    满语官名。法克师,满语意为工匠、匠役。大,头目、首领之意。清初定汉名为“催总”,即工部及内务府属官之匠役催总。乾隆二十四年(1759),改为“司匠”。

  • 右渐尚王

    官名。匈奴置。由单于子弟充任,统领部众,地位在左、右於陆王之下。

  • 计掾

    见“上计掾”。官名,汉置,为“上计掾史”的省称。详见《计吏》条。

  • 文书名。指平级官署之间传递公文,如汉、魏。唐朝制度,诸司自相质问,其义有三: 关、刺、移。移,谓移其事于他司。移则通判之官皆连署京师诸司,有移下诸州者,必由尚书都省以遣之。宋朝各级官府之间文书往来称“

  • 仓司

    宋朝各路提举常平司简称。官名。又叫提举常平司。宋神宗熙宁年间始于各路设提举常平仓官。称提举常平司或仓司,掌管常平义仓谷物的收藏和分发,保证免役法、市场交易法的实施,考察官吏并加保举或罢免等;丰收年官家

  • 候史

    官名,汉置,为候长之副,佐候长主亭燧等事,掌侦察候望报告敌情。参看“候长”条。

  • 振武营

    军事编制。明世宗嘉靖二十四年(1545)于南京设置,为京营之一。简选各营精锐兵卒三千人,以勋臣统领,别设场进行训练。但营卒多无赖子弟,骄横不法,甚至哗变殴死督储侍郎。隆庆元年 (1567)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