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

1、行政区名,相当于县。《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蛮夷(少数民族)曰道。凡县、道、国、邑千五百八十七。”其官有令、长、丞、尉。万户以上为令,不满万户为长;丞一人;尉,大县二人,小县一人。见《后汉书·百官五》。

2、区域名。北朝的道可分三类:①军事区域。北魏在军事上设行台,其所辖区域称道。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皆沿其制。《隋书·百官志中》:“行台,在令无文。其官置令、仆射。其尚书丞郎皆职权制而置员焉。”②监察区域。《魏书·孝庄帝纪》:“以尚书右仆射元罗为东道大使,征东将军、光禄勋元欣副之,巡方黜陟,先行后闻。”③军事区域兼监察区域。《北齐书·司马子如传》:“兴和中,以为北道行台,巡检诸州,守令以下,委其陟黜。”

3、地理区划名。唐贞观初,分全国为十道,天授元年派遣十道存抚使;神龙二年派遣十道巡察使;景云二年又派遣十道按察使,遂渐变成监察区。后又增为十五道,先后置采访使、观察使,节度使,道又变为行政区域或军事兼行政区域。

4、行省分治区域和监察区域。元朝置宣慰司道,为行省的分治机关,分全国为十一道,每道置宣慰使,掌军民事。另一种是肃政廉访司道,分全国为二十二道,每道置肃政廉访使,掌监察。明朝各省下设分守道、分巡道,长官称道员。清沿明制,而多兼兵备衔,管府州。又有督粮道、盐法道、巡警道、劝业道,其长官称道台。


政区、监察区及军事区域名。(1)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所设置的县称为道,即《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所谓“县有蛮夷曰道”。(2) 唐贞观初因民少官多,于是省并州县,因山河形势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经常派遣特使巡行地方。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又增为十五道,置采访处置使,职掌与汉武帝时所设十三部刺史略同。唐初还有一种作为行军线路的道,如弓月道、定襄道、金牙道,用于对外行军作战之时,大致按行军方位、作战地点命名,长官称某某道行军总管。武德中分关中为十二道,置十二军,这种道则是军事防守区域。开元中就沿边及沿海的重要地区设八节度使,其辖区亦称为道。安史之乱以后,以军事统帅权与行政督察权相结合的节度使制遍及于全国,其辖境即称为道或方镇,即是州(郡)之上的高级行政区。辽亦仿唐制于五京地区设道。(3) 元代在中书省、行中书省之下置肃政廉访司及宣慰使诸道,各辖若干路,前者为省与路之间的一级监察区,后者则为行政区。(4) 明清时在省府之间所设的监察区称为道,有分巡道、分守道的区别,长官称为道员。(5) 北洋政府时期介于省县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划。全国各道根据辖区广狭,事务繁简、财赋多寡以及形势是否重要,分为三等。

猜你喜欢

  • 司天台监

    官名,唐为司天台的长官:金为司天台的副长官,其地位在司天台提点之下。详见“司天台”。

  • 后大将军

    将军名号,汉置,凡将军皆掌征伐。《后汉书·邳彤传》:“世祖善其言而止。即日拜彤为后大将军,和成太守如故,使将兵居前。”

  • 府中

    官署名。县少内别称。战国秦置。县府储存钱财的官署。《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可(何)谓府中?唯县少内为府中,其他不为。”

  • 司门部员外郎

    官名。明初刑部所属司门部副长官。洪武六年 (1373) 始置,初二人,正六品。十三年,升部秩,随改从五品,一人。协郎中共掌本属部之事。二十三年,随司门部并罢。

  • 请举

    宋朝举人参加解试的一种手续。又称请解。即举人向州、府或转运司、国子监、太学等投纳家状,申请应举。获准后,方许参加解试。科举制度中参加解试的一种手续。唐制是由应试士子带着身份、履历证书至所在县申请应举,

  • 属国丞

    官名,汉置,佐治民。《后汉书·百官志》:“每属国置都尉一人,比二千石,丞一人。”

  • 文班牙署

    官署名。辽朝置,属文班司。始置于辽太宗会同元年 (938) 。

  • 振务委员会

    官署名。北洋政府设赈务处。国民党政府于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七月二十一日公布《赈务处组织条例》亦置赈务处,直隶国民政府,掌理各灾区赈济及善后事宜。设处长、副处长各一人,下设三科:总务科掌理会计、

  • 节服氏

    官名。《周礼》夏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掌君王祭祀、朝觐礼仪时所穿礼服。《周礼·夏官》:“节服氏,下士八人,徒四人”,“掌祭祀朝觐,衮冕六人,维王之大常。诸侯则四人,其服亦如之。郊祀,裘冕二人,执戈送逆

  • 海军副大臣

    官名。清末海军部副长官。宣统二年(1910)设。军阶副都统,正二品,或协都统,从二品。佐海军大臣管理全国海军行政事宜。民国改称海军次长。清末置,为海军部的副长官。见“海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