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署名。民国初置,属国务院,掌管文官的任免、升转、资格审查、存记、注册、考试、勋绩考核、恩给、抚恤、爵位、勋章、荣典等事。设局长、参事、佥事、主事等官。国民政府成立,由考试院铨叙部任其事。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 (196—220) 中孙权置,三国吴沿之。《三国志·甘宁传》: “后曹公出濡须,(孙权以甘) 宁为前部督,受敕出斫敌前营。”官名,东汉末年孙权置,为征伐时的前部长官。《三国志·吴书
州郡、军府高级佐官通称。《晋书·王舒传》:“明帝之为东中郎将,妙选上佐,以舒为司马。”《宋书·刘延孙传》: “世祖伐逆,府缺上佐,转补长史、寻阳太守,行留府事。”迄唐,凡别驾、长史、司马、治中,通谓上
官名。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 )置,无常员。统率侍中已下至中散等官员。主受诏命,出入禁中,参议军国大事及奉命出使。在建国初期权力很大,尚书省设立后,遂废。
官名。宋朝发兵征讨时或置,为临时军事统帅。
官名。唐朝始置,为诸司使之一。宋初称内酒坊使,掌内酒坊之事。后复旧称,且多不领本职,仅为武臣迁转之阶。属东班诸司使。真宗咸平元年(998)定为同六品,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改正七品。徽宗政
官署名。北宋前期置,为三部勾院所属机构之一,上隶三司。参见“三部勾院”。
常设的官职。《商君书·修权》: “秩官之吏隐下以渔百姓,为民蠹也。”
见“巡视京通各仓御史”。
即“伊齐辖喇哈番”。官名,这是满语的音译,也译作“一齐虾喇哈番”和“伊齐辖喇哈番”,汉名为“郎中”。战国时秦、赵都置此官,为近侍之臣。《战国策·赵策三·建信君贵于赵》:“(魏牟)曰:王有此尺帛,何不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