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脩
?—316
十六国时人。鲜卑族拓跋部。代公拓跋猗卢长子。性凶强。因猗卢宠少子比延,欲以为嗣,遂出镇新平城(今山西大同南),统领南部。后因不愿从父命而拜比延,遂与猗卢交战,并败杀之。后为拓跋普根攻灭。
十六国时人。鲜卑族拓跋部。代公拓跋猗卢长子。性凶强。因猗卢宠少子比延,欲以为嗣,遂出镇新平城(今山西大同南),统领南部。后因不愿从父命而拜比延,遂与猗卢交战,并败杀之。后为拓跋普根攻灭。
五代文物。在今河北沧县东南四里沧州古城大道北侧。通高5.48米,通长6.1米,宽3.15米。背负巨盆,头顶及项下各有“狮子王”三字。右项及牙边皆有“大周广顺三年铸”七字,左肋有“山东李云造”五字,重约
官名。清代亲军营之职官。清初设置。上三旗满洲、蒙古额设七十七人,正六品。掌分辖亲军以宿卫扈从。乾隆四十年(1775)复增设委署亲军校七十七人,初无品级,五十一年,定为从八品。
在今浙江鄞县西十二里。约于南朝齐、梁间围堤而成。 原名(莺)脰湖,因湖形如脰而得名。 唐大历八年(773)鄮县(吴越时改名鄞县)令储仙舟修治后,改名。贞元元年(785,
八股文固定的组成部分之一。参见“八股文”。
科举考试内容之一。唐始行。参加进士、明经等科考试者均试。由主试官按当时重大时政问题出题问难,应试者按题陈述政见,发表对时政的主张。唐初,进士科试时务策,衡量策文不重内容,只重词华,故应举者不熟读经史,
见“千秋节”。
清末满洲镶红旗人,他塔拉氏。光绪帝妃瑾妃、珍妃之幼弟。官工部笔帖式,常侦宫中密事,输告维新派。戊戌政变后,被革职。
即“郑子”。
1818—1884清四川开县(今属重庆)人,字雨亭。道光进士。历任安徽英山、婺源、太平知县。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占安庆,奉命赴庐州(今合肥)督运粮械。八年起,先后调赴曾国藩和湖北巡抚严树森军
见“焉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