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辅
三左辅、三右弼之合称。北魏泰常七年(422)五月,明元帝以疾避居西宫,命皇长子拓跋焘为国副主,居正殿临朝。以司徒长孙嵩、山阳公奚斤、北新公安同为左辅,坐东厢西面;白马公崔浩、太尉穆观、散骑常侍丘堆为右弼,坐西厢东面,合称“六辅”,统摄朝政。八年,明元帝死,拓跋焘继立,六辅遂废。
三左辅、三右弼之合称。北魏泰常七年(422)五月,明元帝以疾避居西宫,命皇长子拓跋焘为国副主,居正殿临朝。以司徒长孙嵩、山阳公奚斤、北新公安同为左辅,坐东厢西面;白马公崔浩、太尉穆观、散骑常侍丘堆为右弼,坐西厢东面,合称“六辅”,统摄朝政。八年,明元帝死,拓跋焘继立,六辅遂废。
土司名。明置。在今四川叙永县古宋区。原为元代之九姓罗氏蛮夷长官千户所。洪武二年(1369)任福从傅友德入蜀招抚羿蛮有功,遂改长官司,命其统之。成化元年(1465)因征都掌蛮而升安抚司。天启六年(162
战国时魏国人。魏惠王太子。魏惠王二十八年(前342),魏攻韩。次年,齐救韩伐魏,魏以其为上将军,与齐战于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一说今河北大名东南,一说在今山东郯城),魏军大败,他被虏。
唐武德五年(622)置越州,贞观八年(634)以本大廉峒地改名(《新唐书·地理志》)。治合浦县(今广西浦北县西南旧州。北宋开宝间移治今合浦县)。辖境相当今北海市及合浦、浦北二县地。宋属广南西路。太平兴
?—1191金莱州(今属山东)人,女真徒单部。原名习显。随猛安徙山东,占籍莱州。完颜希尹之甥,娶宗室完颜宗干女。善骑射,通契丹、女真字。熙宗时,充护卫,改忠顺军节度使。海陵王时,历任宿州防御使、胡里改
胥吏名。五代置。宋初沿之,徽宗政和三年(1113)罢。
知或作智。春秋战国间人。晋卿知伯之家臣。《吕氏春秋·当染》言知伯信其谗言,终遭灭亡之祸。
古族名、国名。鄂尔浑突厥文碑作Turk。广义包括突厥、铁勒诸部落,狭义专指突厥汗国。六世纪时游牧于金山(今阿尔泰山)以南,因金山形似兜鍪(古战盔),俗称“突厥”,遂以名其部落。初臣属于柔然,为其锻奴。
档案名称,*上谕档之一。
官名。即太子洗马。唐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改洗马。
官名。唐于边要之地置军屯防,大者设军,小者设守捉、城、镇,而总领于道。守捉置使,以领其属。安史乱起,诸郡当冲者皆置防御守捉使。乾元元年(758),置团练守捉使、都团练守捉使。其后,刺史皆得兼团练守捉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