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卫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置,治今贵州黄平县。属贵州都司。万历二十九年(1601)改属平越军民府。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省入黄平州,并移州治此。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置,治今贵州黄平县。属贵州都司。万历二十九年(1601)改属平越军民府。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省入黄平州,并移州治此。
战国时期铸铁作坊遗址。位于河南登封告成镇东,春秋战国阳城遗址南垣外。1977年春发现。出土有熔铁炉的底部、炉壁、炉衬的残块,从较大的凹圆形炉壁残块弧度测知,熔铁炉直径为1.44米左右。此外还出土了陶或
书名。清朱一新撰。分上、下卷。光绪十一年(1885)成书。本书由分纂《顺天府志·坊巷门》稿本增补而成。分区记载坊巷、胡同、街市,于官署、寺观、王公宅第、会馆、桥井皆随地附入,并征引旧籍中有关琐闻轶事和
①古代贝币单位。始见于殷墟甲骨文,卜辞有“锡贝二朋”(《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坊间三·八片》)。《诗·小雅·菁菁者我》:“既见君子,锡我百朋。”郑玄笺:“古者货贝,五贝为朋。”或说二贝为一朋。《汉书·食
官名。唐、五代藩镇离镇时,常以亲信为留后,统辖所部,主持本镇事务。北宋削夺藩镇实权,但仍保留节度观察留后而无职掌,不驻本州,无定员,仅为武臣寄禄官。政和七年(1117)改名承宣使。位节度使之下、观察使
书名。或称《开天传信录》。唐郑綮(棨)撰。一卷。作者主张“搜求遗逸,传于必信”,因以“传信”为书名。记叙玄宗开元、天宝间遗闻故事,凡三十二条。其中语涉神仙志怪者十四条,与郑处诲《明皇杂录》雷同者九条。
为家畜作外形鉴定之术。夏、商、周时期已有萌芽。商代甲骨卜辞中多次见到卜问采用何种毛色牲畜做祭牲。周代已重视齿形和体形,所谓“马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騋,六尺以上为马”,即按马形体大小来分类。春秋战国
在今浙江湖州市南。相传战国楚春申君于此置菰城县,以城面溪泽,菰草弥望,故名。秦灭楚,改为乌程县。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分置归安县。故又为归安县或乌程县的别称。清归安县人慎朝正号菰城居士。
1780—1859清广东番禺人,字子树,一字南山,号松心子。道光进士。署湖北黄梅知县,后为江西南康知州。道光十六年(1836)退隐。工诗文,精书法。鸦片战争期间,愤英军淫掠,支持广州人民抗英,赋《三元
官名。西晋丞相府始置,为录事曹长官,掌总录众曹文簿,举弹善恶,位在列曹参军上。东晋、南朝公府、将军府、州刺史开军府者皆置。南朝宋七品,梁六至二班,陈七至九品。北魏至唐又称录事参军事,仍高于列曹参军,隋
西晋时诸王食封之标准。以各封国租调中三分之二归朝廷,三分之一归诸侯,谓之“三分食一”。东晋元帝太兴元年(318),改为九分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