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感应塔碑
全称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西夏天祐民安五年(1094)建,原在甘肃武威城内护国寺。清嘉庆九年(1804)为张澍发现,现存武威市博物馆。四周云头宝盖、线刻菩萨伎乐、卷草图案。碑阳汉文,碑阴西夏文。记述皇太后梁氏与崇宗乾顺重修佛塔,颂扬“灵应”,树碑以纪功德,为研究西夏历史和语言文字的资料。现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全称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西夏天祐民安五年(1094)建,原在甘肃武威城内护国寺。清嘉庆九年(1804)为张澍发现,现存武威市博物馆。四周云头宝盖、线刻菩萨伎乐、卷草图案。碑阳汉文,碑阴西夏文。记述皇太后梁氏与崇宗乾顺重修佛塔,颂扬“灵应”,树碑以纪功德,为研究西夏历史和语言文字的资料。现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官名。三国魏置,为中署长官,七品。参见“中署①”。
一名马都山。在今河北青龙县西北。唐开元二十一年(733)郭英杰击契丹,败死于此。
1689—1772清汉军镶黄旗人,字奉峨。初以笔帖式授工部主事。乾隆二十一年(1756)迁浙江巡抚。时西湖沿岸多被占垦,水道阻绝,乃奏请开浚归湖,又沿湖多种柳树,以固堤岸。二十四年授闽浙总督,整顿江防
1823—1875清江苏宝应人,初名敦敏,字幼徇、幼轩,号补帆。道光进士。同治二年(1863)入李鸿章幕。历任浙江督粮道、浙江按察使。六年迁广东布政使。七年擢福建巡抚,任内课吏兴学,禁械斗、溺女、淫祀
1522—1597明渭南(今属陕西)人,一说咸阳人,字明普。伊斯兰教学者。中国穆斯林尊称“胡太师”。少读儒家书,朝觐麦加之后,立志兴学,振兴中国伊斯兰教,改变传统的经文教义口头传授方法,招收学员,于寺
又名《李卫公文集》、《李文饶文集》。别集名。唐李德裕撰。德裕会昌间入相,官至正一品,故名。凡正集二十卷,别集十卷,外集(即《穷愁志》)四卷。另补遗一卷,为后人所辑。有影印明刊本。光绪间王用臣刊本据明本
书名。明末清初黄宗羲著。以作者故乡南雷里名书。二十五卷。前集十一卷、后集四卷、三集三卷、四集三卷、五集四卷,后更刊存四卷,名《南雷文约》。黄宗羲之文,先有《南雷文案》、《吾悔集》、《撰杖集》、《蜀山集
官名。南宋置,为从八品武阶官,属小使臣。
?—864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字谕蒙。元和进士,释褐秘书省校书郎。后入鄂州节度使牛僧孺幕府。会昌中,累迁吏部郎中。时诏减冗官,乃筹措旬日,减千余员,为时论所称。复被李德裕奏为京兆尹。宣宗朝,德
?—1892清蒙古正黄旗人,卓特氏,字竹珊。初于光绪七年(1881)任伊犁参赞大臣,八年以内阁学士署乌鲁木齐都统,与俄定界。十四年代文硕为驻藏办事大臣。时英兵侵藏,战于隆吐山,藏军失利,退帕里力拒。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