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烈王
战国时周王。名喜。周安王之子。公元前375—前369年在位。周王室日益衰落,诸侯不朝。
战国时周王。名喜。周安王之子。公元前375—前369年在位。周王室日益衰落,诸侯不朝。
见“田主”。
地名。在今山西襄汾县襄陵东南。《魏书·太祖纪》:天兴五年(402),“诏并州诸军积谷于平阳之乾壁”,以备后秦。“姚兴遣其弟安北将军、义阳公平率众四万来侵,平阳乾壁为平所陷”,即此。
书名。明末蒋平阶撰。一卷。是书述东林门户之立及朋党之争。始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终于崇祯十六年(1643)。对梃击、红丸、移宫三案之争及客氏、魏忠贤之祸,辽东经抚之更动,均未叙述。其中亦有不尽符
官名。皇帝不在京师,置留守,以副留守协助掌理京师政事。唐太宗攻高丽,以房玄龄为京都留守,右卫大将军李大亮为副留守。其后,京都、西都、北都分置。开元元年(713)改长史为尹,又置少尹,皆以少尹为副留守。
古都名。古藏文之音译,亦译疋播城、跋布川。在今西藏自治区琼结县。为吐蕃迁都逻娑(拉萨)前赞普之旧都。《新唐书·地理志》鄯城条下记入吐蕃路程最后一站为勃令驿,勃令亦是古藏文的异译,殆与匹播同指一地。
隋西平乐都(今属青海)人,字世略。鲜卑族。历仕东魏、北周,累官平州刺史、检校徐州总管。入隋,以战功进位上大将军,历怀州刺史。开皇七年(587)迁朔州总管。以平陈功,进位上柱国。复镇朔州。旋请致仕,征还
南宋景定元年(1260)升涟水军置。治涟水县(今属江苏)。属淮南东路。元废涟水县入州,属淮安路。明洪武二年(1369)降为县。
官名。麴氏高昌国主客部次官,协助主客长史处理本部事务。如被派遣到诸城相监检校,则称“城令”。
469—507北魏宗室。字道岳。拓跋晃孙。初为步兵校尉,后兼武卫将军。从孝文帝南下攻齐,勇冠三军,大败齐太尉陈显达,赐爵高平县侯。宣武帝时,为荆州刺史,转扬州刺史。屡破南朝梁军。后为苍头李太伯等所害。
清代吏部铨选制度。乃外官历俸升转途径之一。内地之缺皆属此类,凡道、府、州、县之佐贰官、首领官,五年无过失,例得升擢。既不同于京秩,又异于边俸。边俸中,边疆水土非甚恶劣,苗疆非甚紧要者,升迁或视同腹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