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县
南朝陈置。治今湖北宜都市,为宜都郡治。隋开皇七年(587)为松州治,十一年改名宜昌。唐武德二年(619),复名宜都,为江州治。贞观八年(634)后县属硖州。元属硖州路,明属夷陵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属荆州府。1912年后属湖北省。1987年改设枝城市。
南朝陈置。治今湖北宜都市,为宜都郡治。隋开皇七年(587)为松州治,十一年改名宜昌。唐武德二年(619),复名宜都,为江州治。贞观八年(634)后县属硖州。元属硖州路,明属夷陵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属荆州府。1912年后属湖北省。1987年改设枝城市。
即“大理寺”。
唐乾封后,武后以修撰为名,引文学儒臣径由北门入禁中,密令参议朝政,处理百司表疏,以分宰相之权,时称“北门学上”。知名者有元万顷、刘祎之、苗神客、胡楚宾等,以范履冰、周思茂最蒙亲遇。政事损益,多所参与。
1338—1390明凤阳(今属安徽)人。十七岁参加朱元璋起义军。屡败元兵,授左翼统军元帅。累迁骠骑卫指挥使、江西行省平章、同知都督府事。洪武三年(1370)封吉安侯。十三年以通胡惟庸被逮,置勿论,出镇
宋元时在淤湖、江河或草荡围垦之田。盛于两浙路。势家擅自围占,侵占江湖水面,致涝时水无以蓄,旱时无以溉,造成严重危害,使常赋减少,农民失业。朝廷屡诏严禁围占,或派员决围;或立石为湖界,限制围占。围田
见“辽阳行省”。
成亦作城。战国魏邑。在今河南原阳县西南。《史记·魏世家》:昭王十三年(前283),“秦拔我安城,兵到大梁,去”;安釐王十一年(前266),信陵君谓安釐王曰:“通韩上党于共、宁,使道安成,出入赋之”,皆
426—494北魏荥阳开封(今河南开封西南)人,字幼麟。少以文学举秀才。文成帝末,拜中书博士。天安元年(466),随殿中尚书元石赴汝南,参谋军事,迎降南朝宋司州刺史常珍奇。次年,复引军攻宋汝阴,平淮北
见《汉书·地理志》、《水经》;一作渐水,见《说文》。即今安徽、浙江二省境内的新安江及其下游钱塘江。按此水《史记》秦始皇、项羽本纪、《山海经·海内东经》及《水经》以后记载皆作“浙江”。
1812—1882清安徽潜山人,名椿,字玉珊,一作玉灿,堂号四箴。幼习徽调、昆曲,唱须生,发愤苦学,渐负盛名。在京掌三庆班,兼艺人团体精忠庙会首,对同行扶危济困,人称“大老板”。道光、咸丰年间,融合昆
?—821唐幽州昌平(今北京昌平西南)人。幽州节度使刘济次子。为瀛州刺史。刘济出兵讨王承宗,署为行营都知兵马使。元和五年(810),毒死生父,又矫父命杀长兄,自领幽州军务。嗣节度使,封楚国公。淮西吴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