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特哈
亦作布特罕。满语,汉译渔猎或打牲之意。清代对打牲部落的总称。北起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西北境,达额尔古纳河,东至日本海。主要有索伦(今鄂温克族)、达斡尔、鄂伦春、赫哲、费雅喀等部。清康熙时设布特哈总管衙门于嫩江西岸宜卧奇(今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光绪二十年(1894)升总管为副都统,徙治嫩江东岸博尔多站(今黑龙江讷河)。十二年后裁。以嫩江为界,划分为东、西两路,仍各设总管,分驻博尔多和宜卧奇。宣统二年(1910)于东布特哈置讷河直隶厅,1915年于西布特哈置布西设治局。
亦作布特罕。满语,汉译渔猎或打牲之意。清代对打牲部落的总称。北起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西北境,达额尔古纳河,东至日本海。主要有索伦(今鄂温克族)、达斡尔、鄂伦春、赫哲、费雅喀等部。清康熙时设布特哈总管衙门于嫩江西岸宜卧奇(今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光绪二十年(1894)升总管为副都统,徙治嫩江东岸博尔多站(今黑龙江讷河)。十二年后裁。以嫩江为界,划分为东、西两路,仍各设总管,分驻博尔多和宜卧奇。宣统二年(1910)于东布特哈置讷河直隶厅,1915年于西布特哈置布西设治局。
后(後)律令文书。唐大中五年(851)刑部侍郎刘瑑等奉敕修。收集贞观二年(628)至大中五年,二百二十四年间的杂敕,共六百四十六门,二千一百六十五条,编为六十卷。已佚。
在今江西玉山县东。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三月,陈友谅部将李明道入广信,据草平镇,遏浙东援兵,即此。
1748—1816清汉军正黄旗人,张氏,字菊溪。乾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素有才名。乾隆末官御史。嘉庆五年(1800)出为湖南按察使。十四年任两广总督,施计诱降张保海上起义军。十六年,改任两江总督,主持
杂志名。清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十五日(1904.1.31)在苏州创刊。半月刊。旨在宣传“粗浅的道理学问”和“时势”。设论说、学术、苏州新闻、歌谣、诙谐、谭丛、调查等栏目。
705—778唐平州卢龙(今属河北)人。初为安禄山部将,禄山反,使为前锋,攻陷河洛。唐军收复洛阳,降而复叛。史朝义败,再降。广德元年(763),由郑州刺史三迁至魏博节度使。计户口,重赋敛,自署将吏,厉
官名。三国魏文帝黄初中置,蜀、吴及两晋、十六国后赵、前凉、南燕、南朝宋等沿置。常简称牙门。为统兵武官,位在裨将下、郡守上。依任职地区不同,又有西戎牙门、淮南牙门、扬州牙门等名号。银章、青绶,冠服与将军
书名。清宋起凤撰。四卷。始著于康熙十一年(1672)秋初,成书于次年秋末。记载明至清初朝野遗事百五十条。卷四专记明末北京宫殿建筑、园林胜迹,以及风俗掌故等,可补《明史》之缺。
一作马宇。唐人。宪宗时曾任秘书少监兼史馆修撰。著有《凤池录》、《段公别传》。
学校名。古代中央官学之一,为国立儒学最高学府。西晋武帝时始置,隶太常,设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儒家经典教授生徒。东晋沿置。南朝宋泰始六年(470)废学,改置总明观。南齐建元四年(482)
西汉置。治今河北沧州市东北。属勃海郡。东汉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