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折黄台吉
蒙文史籍作阿尔苏博罗特。明代蒙古达延汗第四子。蒙古右翼七鄂拓克土默特领主。七鄂拓克土默特又名蒙郭勒津,明人又因其部名称作满官嗔。
蒙文史籍作阿尔苏博罗特。明代蒙古达延汗第四子。蒙古右翼七鄂拓克土默特领主。七鄂拓克土默特又名蒙郭勒津,明人又因其部名称作满官嗔。
清代北方旱作地区采用的一种灭茬技术。杨屾《知本提纲·修业章》:“初耕宜浅,破皮掩草,次耕渐深,见泥除根;转耕勿动生土,频耖毋留纤草。”为浅—深—浅耕作法的具体表述。此法沿用至今。
即今河南泌阳、遂平二县境内沙河。本为汝水支流;明嘉靖九年(1530)西平、遂平二县间汝水断流,此后南汝河遂以此为汝源。参见“汝水”。
即“西夏文大藏经”。
亦称野蛮。唐代属南诏所管,居于寻传城(今江心坡)西三百里之祁鲜山(今缅甸甘高山)一带,居干栏,衣木皮,散处山谷,为今缅甸克钦族之先民。
本约与《广东越南第一图界约》合称《粤越界约》。法国与清政府签订的关于中国广东与越南部分地段的界约。光绪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1893.12.29)由清方官员李受彤、陈文垿、张懋德等与法方代表签于横模。
或作筏龙州。唐置羁縻州。治今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有今贵州安龙县地。天宝元年(742)属黔中郡,隶黔中道。乾元元年(758)属黔州都督府。大顺元年(890)属武泰军节度使。宋初因之。南宋绍定元年(122
?—766唐歙州(治今安徽歙县)人,一说苏州(今属江苏)人,或宣州(今属安徽)人。宝应元年(762),与陈庄在歙州昌门率饥民起义,众至数万。据山险,切断江路,震撼江南。次年,屯兵秋浦(今安徽贵池西南)
官名。五代后梁太祖开平三年(909)置,内皇城诸门各二员,掌把守。
清代称今新疆天山以南的维吾尔族聚居区为回疆。其境内的大城有喀什噶尔(今喀什)、叶尔羌(今莎车)、英吉沙尔(今英吉沙)、和阗(今和田)、乌什、阿克苏、库车、喀喇沙尔(今焉耆),合称回疆八城。其中喀什噶尔
金末契丹人。曾奉金命出使克烈部汪罕所。后与弟秃花同归铁木真。1203年,从攻西夏有功。蒙古建国后,从征战,屡为先锋。元太祖九年(1214),以功拜太师,人称“阿海太师”。十四年,从成吉思汗征西域。次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