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知识>枢密院

枢密院

官署名。唐永泰中始以宦官为内枢密使,不置司局,无视事之厅。僖宗、昭宗时,杨复恭、西门季玄为枢密使,始于堂状后帖黄,指挥公事,专置官署,扩为东、西(上、下)两院,设枢密使两人及承旨、院吏等,全用宦官,出纳机密诏奏,分割政事堂之权。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废,职归崇政院。后唐同光元年(923)复改崇政院置,职掌与唐略同,协助皇帝决策发令,官员改用士人,以宰相兼枢密使领院事。后晋天福四年(939)废,事归中书。出帝开运元年(944)复置,军国大政皆归之。宋初罢宰相兼掌枢密之制,遂与中书门下(政事堂)并称“二府”,对掌军政大权。本院专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军马等政令及出纳机密命令之事,为国家最高军事机构。初设枢密使、副使,后陆续增置签署院事、同签署院事、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通常使、副使与知院、同知院不并置,熙宁元年(1068)始同时设置。元丰五年(1082)罢使与副使,置知院事、同知院事各一人。南宋初,命宰相兼知枢密院。绍兴七年(1137)复置枢密使,仍以宰相兼任。辽会同元年(938)灭后晋,依晋制在汉地设枢密院,掌汉人军政。大同元年(947)设契丹枢密院,统领契丹、渤海、女真等部族军兵,亦主民事、刑狱诉讼、纠察百官等事,亦称北枢密院。汉人枢密院称南枢密院,总领汉人之政,掌政治、财赋、军事,地位不如北枢密院。各设枢密使、知枢密使事、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知枢密副使事、同知枢密使事、签书枢密院事等官。皇帝亲征时,常设行枢密院,总领兵事。西夏亦置,西夏语音“令泥落”,掌全国军事枢要、边防等,属上司。长官为都枢密使、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枢密位有枢密南益、枢密北座、枢密西摄、枢密东拒、枢密副使、入枢密名。又有枢密都承旨、枢密都招讨使、枢密直学士等职。金天辅七年(1123)亦置,总领汉军。泰和六年(1206)改都元帅府,八年复旧名,掌朝廷军机要务。设枢密使、枢密副使、签书枢密院事、同签枢密院事等官。元世祖中统四年(1263)置,为朝廷军事行政机构,掌军事机要。由皇太子真金兼领枢密使。后枢密使几度再设,皆由皇太子兼领,实为虚衔。定置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佥枢密院事、同佥枢密院事、枢密院判官、参议等官。有征伐之事,则置行枢密院;为一方一事而设者,则称某处行枢密院。

猜你喜欢

  • 缙云氏

    相传黄帝时以云纪官,夏官为缙云氏。《史记·律书》张守节正义引应劭曰:“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官。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

  • 耶律行平

    即“耶律资忠”。

  • 茶马金牌

    即“金牌信符”。

  • 佛祖历代通载

    历(歷)书名。简称《佛祖通载》。元临济宗沙门念常撰。原二十二卷,明北藏分作三十六卷,内容依旧,后多从之。念常(1282—?),号梅屋,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至治三年(1323)入大都(今北京),缮写金

  • 龙泉瓷

    龙泉(元属处州路,今属浙江)出产的瓷器。始于北宋,元代大盛,以青瓷为特色。自龙泉经瓯江到温州,为龙泉瓷的产区,已发现的元代窑址多达一百余处。龙泉瓷行销海外,以“处(处州,今丽水)瓷”著称。

  • 燕郑侯

    ?—前729春秋时燕国国君。公元前764—前729年在位。燕哀侯之子。死后子穆侯继位。

  • 笞杖

    即笞刑和杖刑。

  • 拓跋诩

    即“北魏孝明帝”。

  • 织室令

    官名。职掌郊庙衣服织作。《汉书·五行志》:“织室所以奉宗庙衣服。”刘邦任汉王时已有织室,当承秦而置。《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成帝河平元年(前28)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东汉省

  • 千人

    官名。秦及西汉初属中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后,改属执金吾。又,边郡、属国都尉及西域都护皆置之,为武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