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知识>漕运

漕运

本意指水路运输。水运曰漕,陆运曰转。其后专指历代政府将所征粮食及其他物资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主要是水运,间或有部分陆运。由水路或陆路转运粮饷称为“转漕”。秦始皇为攻匈奴和南越,曾从水路运粮,是为漕运之始。楚汉相争,萧何将关中粮食转漕前线以供军食。汉高祖刘邦定都长安后,漕运关东谷物以供京师,漕粮经黄河、渭水运至长安或洛阳。武帝时,为缩短漕运路程,令开漕渠。唐代漕运江淮田赋,主要靠隋代所凿运河。宋代东南和西北地区的粮食分由汴、黄、惠民、广济四河输入汴京(今河南开封),其中汴河运粮最多。元建都于大都(今北京),漕粮主要靠海运。明永乐十三年(1415)罢海运后,东南漕粮主要经大运河运往通州(今属北京)、北京,兼有陆运。分支运、兑运、长运三种方式。清初沿明制。顺治九年(1652)改军民交兑为官收官兑,各有漕省分之州县,将漕粮运输水次(小港口)交船帮河运,遂为定制。道光初,因运河淤垫,船行困难,江苏巡抚陶澍、布政使贺长龄等于道光六年(1826)试办海运成功。而次年以运河水量增加,朝命仍行河运。二十六年,改用河海并运的折衷办法。二十八年,苏州、松江、太仓等二府一州漕粮改雇商船,在上海交兑,海运天津。太平军占领镇江后,运河切断。咸丰五年(1855),河决铜瓦厢,运道益梗,海运日益增多。同治末年招商局成立后,用海轮运粮。此后,商运日盛,北方已不缺粮。光绪二十六年(1900),命“河运海运,一律改征折色”。然仍年运一百万石,至清亡始止。宋以前之漕运,一般由民运。元始由军运。明、清以军运为主,间由民运。漕运对巩固和加强统治实力有重要作用。且因漕运兼搭商货,故对调剂各地粮、盐供应和进行物资交流也有一定作用。参见“支运”、“兑运”、“长运”。

猜你喜欢

  • 顾祖禹

    1631—1692明末清初常州无锡(今属江苏)人,字瑞五,号景范,学者称宛溪先生。父柔谦,赘于常熟谭氏,故或自署常熟顾祖禹。顺治初随父徙居常熟,躬耕于虞山之野。家境穷困,弱冠为塾师。十六年起,于教学之

  • 票钞

    见“宝钞”。

  • 广信府

    元至正二十年(1360)朱元璋改信州路置。治上饶县(今市西北,1370年移治今市)。辖境相当今江西贵溪市以东的信江流域地。属江西行省。1912年废。

  • 方格簇

    养蚕器具名。为太湖地区使用之一种蚕簇。文献记载首见明《便民图纂》。该书两幅插图“上簇”和“灸箔”,系描绘明代用方格簇之情况。其优点是对控制上簇密度,减少双宫、黄斑、柴印等屑茧,提高茧质具有重要作用。其

  • 抚瑶官

    明清时专理瑶人事务的官吏。明置。分文武两职,有抚瑶参将、县丞、主簿、判官、同知、典史、巡检、把总、里长等级别称谓。多以汉官充任,亦有汉民、壮民乃至瑶首因率众入贡而受封者。有的可以世袭。清初因其制,中叶

  • 虎贲郎

    官名。西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初置期门,比郎,多至千人。平帝元始元年(1)更名虎贲郎,属虎贲中郎将,禁卫皇宫。东汉沿置,又有虎贲中郎、虎贲侍郎、虎贲郎中、节从虎贲之分。北魏亦置虎贲郎,太和十七年(

  • 养马余(餘)地

    明代民养官马之州县,有养马之额数及相应之马地,当养马不及原定额时,原定马地便有多余,即称养马余地。

  • 薛店

    地名。即今河南郏县西北薛店。《读史方舆纪要》引《奉天记》:“唐建中四年(783),讨李希烈,官军自汝州前进,至薛店,为贼所败”,即此。

  • 海弩克

    即“海努克”。

  • 交阯布政司

    明行政机构名。全称“交阯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阯一作趾。明代交阯指安南,在今越南北部地区。洪武初,明朝封其君为安南王。建文元年(1399),权臣黎季犛废黜安南王陈氏,自立为王,改姓胡氏,大杀陈氏宗族,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