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老制
旧时瑶族地区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带有原始民主性质。每一村寨自生产、祭祀、调解纠纷至指挥对外械斗,均由全村推选年长有经验的老人分工执掌。此制以广东连南八排瑶村较典型。所选瑶老有天长公(村长)、头目公(天长公副手)、先生公(巫师)、掌庙公、烧香公、放水公(掌农田水利及人畜用水)等名目。此制随历史发展,性质有所变化,通常被统治阶级利用为压迫瑶民的工具。
旧时瑶族地区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带有原始民主性质。每一村寨自生产、祭祀、调解纠纷至指挥对外械斗,均由全村推选年长有经验的老人分工执掌。此制以广东连南八排瑶村较典型。所选瑶老有天长公(村长)、头目公(天长公副手)、先生公(巫师)、掌庙公、烧香公、放水公(掌农田水利及人畜用水)等名目。此制随历史发展,性质有所变化,通常被统治阶级利用为压迫瑶民的工具。
书名。清官修。三百七十四卷,又首卷为德宗序,修纂凡例、目录、进实录表、修纂官。起自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止于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为穆宗载淳一朝编年体史料长编。光绪元年(1875)命宝鋆
?—1179金大兴宛平(今北京城西南)人,字子忠。刘筈子。熙宗皇统九年(1149)赐进士第,除应奉翰林文字。海陵王时,为翰林修撰。世宗时,迁翰林待制,兼修起居注、左补阙。历任太子右谕德、翰林直学士、礼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仿《周礼》笙师置,北周沿置。初为春官府大司乐中大夫属官,北周保定四年(564),改大司乐为乐部,遂为乐部中大夫属官。掌竽、笙、埙、箫等吹奏乐器的演奏及其人员管理。正二命。下
明洪武八年(1375)以金州置。治今辽宁大连市金州区。属辽东都指挥使司。清初隶海城。康熙三年(1664),改隶盖平。二十年设城守章京。雍正五年(1727),设金州巡检,属复州通判。十二年置宁海县。
①官名。北魏太武帝始置,为后宫妃嫔名号。②科举考试用语。指各级考试被录取。如明清乡试被录取为举人,会试、殿试后放榜为进士,皆称中式。有符合其考试标准或程式之意。
中药学名词。出自《神农本草经》。“四气”指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寒凉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消炎、凉血等作用,温热药物具有湿中、散寒、理气、止痛等功能。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药性的药理作
见“张长林”。
遥辇氏八部之一。以*石烈置部。辽设节度使,属西北路统军司。
明广西大藤峡(今桂平)人。瑶族。幼年入宫为宦官。成化时侍万贵妃,迁御马监太监,为帝所宠信。成化十三年(1477)设西厂,受命督其事,所领缇骑倍东厂。屡兴大狱,排陷朝臣,倚权势占夺民田达两万余顷。十五年
761—806即李诵。唐代皇帝。公元805年在位。德宗长子。为太子时,曾与王叔文议论宫市之弊及民间疾苦,筹划革新。即位后,大赦天下。任用王伾、王叔文等,宣布蠲免民间陈欠,罢进奉、宫市、五坊小儿等民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