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部司
官署名。隋、唐、五代尚书省礼部四司之头司。掌礼乐、学校、仪式、制度、衣冠、符印、表疏、册命、祥瑞、铺设及丧葬、赙赠之事。隋初设侍郎一人领司事,开皇六年(586)另设员外郎一人司籍帐。大业三年(607),升侍郎为尚书之佐,改其司为仪曹,长官为仪曹郎,废员外郎而置承务郎。唐武德三年(620)复旧。以郎中、员外郎为司之正、副长官。龙朔二年(662)改名司礼司,咸亨元年(670)复旧。光宅元年(684)改名春官司,神龙元年(705)复旧。
官署名。隋、唐、五代尚书省礼部四司之头司。掌礼乐、学校、仪式、制度、衣冠、符印、表疏、册命、祥瑞、铺设及丧葬、赙赠之事。隋初设侍郎一人领司事,开皇六年(586)另设员外郎一人司籍帐。大业三年(607),升侍郎为尚书之佐,改其司为仪曹,长官为仪曹郎,废员外郎而置承务郎。唐武德三年(620)复旧。以郎中、员外郎为司之正、副长官。龙朔二年(662)改名司礼司,咸亨元年(670)复旧。光宅元年(684)改名春官司,神龙元年(705)复旧。
?—前236战国时赵国国君。名偃。赵孝成王子。公元前244—前236年在位。曾欲通平邑(今山西阳高西南)、中牟(今河南鹤壁西)之道,未成。先后使李牧、庞煖将兵攻燕。又与韩、楚、燕、魏等合纵攻秦,至蕞(
?—前206秦始皇之孙(一说始皇之侄)。秦二世即位后,曾谏劝勿诛大臣蒙毅。二世三年(前206)八月,赵高逼二世自杀,立其为王。后遂设计杀高于斋宫,夷其三族。刘邦率反秦义军进抵霸上后,系颈以组,白马素车
1255—1333元济宁砀山(今属安徽)人,字士开。世祖至元中,历任兰溪主簿、台州路治中、西台御史,官至真定路总管。延祐五年(1318),迁司农丞,奉旨至江浙议盐法,置六仓于浙东西,设运盐官,著为令。
官名。唐制,中书省所隶通事舍人抽赴閤门供职,称閤门祗候。宋初犹有以正官充任者,其后但以检校官为之,或用为武臣加官而不领閤门之事。元丰改制,始为职事官,从八品。助理閤门司传宣赞谒之事。金代置二十五人,正
1316—1380明初广东德庆人,字文彬,号樵云。元末从何真守德庆。洪武元年(1368)随何真降,授中书断事。累至刑部尚书,治狱平恕。出为浙江行省参政。晚年拜靖江王右相,以王有罪被杀。有《樵云集》。
641—714唐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姚思廉孙。举明经,少勤苦好学。历定、汴、沧、虢、豳、秦六州刺史,有政绩。神龙元年(705),封宣城郡公,升太子詹事兼左庶子。数上书劝太子李重俊近正人,尚节俭,
即今山西管涔山。《淮南子·墬形训》:“汾出燕京。”高诱注:“燕京,山名也。”《水经·汾水注》引《十三州志》:燕京山,亦管涔之异名也。
元易州涞水(今属河北)人。天历元年(1328),拥戴元文宗图帖睦尔夺取帝位,升中书参知政事。二年,为中书左丞,提调国子监。至顺元年(1330),与赵世延等纂修《经世大典》。同年改为御史中丞。三年,又为
唐开元中升容州(治今广西北流市)为都督府,督容、辩、白、牢、钦、禺、瀼、岩、古、汤十州。为岭南五管之一。
即“来阿八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