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知识>蚕桑萃编

蚕桑萃编

书名。清卫杰撰。杰,蜀郡(治今四川成都)人。在保定蚕桑局任职期间撰写此书。十三卷。是一部较全面地总结概括蚕桑农政的农业参考书。包括:(一)“稽古”(历代诏制类、历代劝课类);(二)“桑政”(辨土类、辨水类、论耕类、桑种类、辨叶类、辨畦类、祷雨类、种椹类、辨栽类、移栽类、压插类、接博类、浇灌类、培壅类、耘锄类、修剪类、护桑类、治虫类、兼种类);(三)“蚕政”(蚕始类、蚕性类、蚕室类、蚕具类、蚕料类、蚕饲类、采叶类、审候类、易器类、留子类、浴子类、生蚁类、收蚁类、育蚁类、头眠类、 二眠类、三眠类、大眠类、上簇类、摘茧类);(四)“缫政”(缫茧类、缫具类、制茧类、煮丝类);(五)“纺政”(纺络类、纺器类、水纺类、旱纺类);(六)“染政”(染始类、染练类、料物类、色泽类);(七)“织政”(机具类、工艺类、经纬类、养樗蚕织粗细附、缎绸类);(八)“绵谱”(茧馀类、制绵类);(九)“线谱”(茧绒类、抽线类);(十)“花谱”(花卉类、花纹类);(十一)“图谱(一)”(桑器图类、蚕器图类、纺织器图类);(十二)“图谱(二)”(桑图咏类、蚕图咏类、纺织图咏类);(十三)“图谱(三)”(豳风图咏类、四时图咏类);卷首有“纶音”。该书较全面地记载了从栽桑养蚕到织染成布全过程的各工序,并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工艺,都分别予以描述、说明,对推广普及中国农桑技术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 官名。突厥官。沙钵罗咥利失可汗左五咄陆部置五啜:处木昆律啜、胡禄屋阙啜、摄舍提暾啜、突骑施贺逻施啜、鼠尼施处半啜。

  • 王郎

    ?—24即王昌。新莽末赵国邯郸(今属河北)人。本以卜相为业。后自称为汉成帝之子刘子舆,被西汉宗室刘林和大豪李育等立为汉帝,都邯郸。不久,刘秀攻破邯郸,他被杀。

  • 鱼鳞图

    南宋行经界法,用图册绘制和登记各户的田地顷亩,图形呈鱼鳞状,故名鱼鳞图。也有一些城市编造和绘制鱼鳞图,用以登记坊郭户的户等及贫富状况。元、明、清官府编制的土地图册,均绘图如鱼鳞状。详“鱼鳞图册”。

  • 伤寒指掌

    书名。清吴贞编撰。贞字坤安,浙江归安(今湖州)人。原作二卷,后经其弟友石辑为四卷。成书于嘉庆元年(1796)。刊行于嘉庆十三年。吴氏推崇叶桂之治案,主张寒、温分治,不以足经之药混治手经之病。主要分为两

  • 苏宝生

    南朝宋人。一名宝。宋文帝元嘉中,为国子学毛诗助教,官至南台侍御史、江宁令。孝武帝时继山谦之续撰《宋书》,元嘉名臣诸传皆其所作。

  • 中英南京条约

    见“南京条约”。

  • 宋晋

    1802—1874清江苏溧阳人,字锡蕃,号雪帆。道光进士。咸丰二年(1852)起历任侍读学士、光禄寺卿、内阁学士。十一年为镇压太平军,疏请扩大曾国藩的兵权,又请提升左宗棠、沈葆桢等人。同治六年(186

  • 钩盾署

    官署名。北齐置,隶司农寺,设令、丞为长贰,掌供应薪菜果实,管理园池,领大囿、上林、游猎、柴草、池薮、苜蓿六部丞。隋、唐、五代沿置,掌薪炭及家禽水产之物,以供祭祀、朝会及饷宴宾客。隋代设令三员、丞十二员

  • 夷地

    清代民田之一种。系云南少数民族所有之田地。每亩科粮一升。

  • 杨涟

    1572—1625明湖广应山(今属湖北)人,字文孺,号大洪。万历进士。授常熟知县,累迁兵科右给事中。泰昌元年(1620)迫李选侍移宫。天启二年(1622)任礼科都给事中。四年进左副都御史。上疏劾魏忠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