镀锡
发明于西周时期,至战国时普遍推广。当时大量的青铜容器、礼器、兵器、车马器等都曾采用此工艺。《诗·秦风·小戎》三次提到的“鋈”字即指此工艺。西汉后主要保留在铜镜工艺中,并沿用至明清。基本操作与镀金相似。镀锡主要作为装饰,也起到保护金属基体作用,铜镜正面镀锡主要为提高映照能力。文博界所谓黑漆古、绿漆古、水银古,均以古代青铜器表面颜色为标准而作的一种分类,这些不同色态都是铜器镀锡表层长期自然腐蚀的结果。
发明于西周时期,至战国时普遍推广。当时大量的青铜容器、礼器、兵器、车马器等都曾采用此工艺。《诗·秦风·小戎》三次提到的“鋈”字即指此工艺。西汉后主要保留在铜镜工艺中,并沿用至明清。基本操作与镀金相似。镀锡主要作为装饰,也起到保护金属基体作用,铜镜正面镀锡主要为提高映照能力。文博界所谓黑漆古、绿漆古、水银古,均以古代青铜器表面颜色为标准而作的一种分类,这些不同色态都是铜器镀锡表层长期自然腐蚀的结果。
即“商均”。
治蝗法令。北宋熙宁八年(1075)八月颁布的一个治蝗法规,规定:有蝗蝻处,委县令佐躬亲打扑;如地里广阔,分差通判、职官、监司、提举,仍募人得蝻五升,或蝗一斗,给细色谷一斗;蝗种一升,给粗色谷二升,给价
即“雁桥”。
战国时周人。游说之士。曾以“安天下”说东周昭文君。见《吕氏春秋·务大》。后田忌由齐至楚,他请楚宣王封之于江南。见《战国策·齐策一》。秦惠王更元七年(前318),魏、赵、韩、燕、楚五国伐秦,不胜。魏欲和
在辽上京西北,今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与辽宁巴林左旗之间,属大兴安岭。为辽帝避暑及行猎之所。圣宗、兴宗、道宗葬于永安山南部庆云山之庆陵。
书名。别名《经传要略》。唐高重撰。四十卷。唐文宗好《左氏春秋》,命重分列国事,撰成是书。久佚。
在今湖北襄樊市东南。唐孟浩然作有《夜归鹿门歌》诗。南宋咸淳五年(1269),蒙古将阿术围樊城,军于鹿门,即此。
诸侯卿大夫私家臣属统称。春秋、战国、秦、汉均称。春秋战国卿大夫宗族及政权组织称家,总管家务称宰,下设司徒、司马、工正、马正等职。《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我家臣也,不敢知国。”汉代诸侯王家臣有行人、洗
唐贞元二十一年(805)分长林县置。治今湖北荆门市。属江陵府。乾符六年(879)黄巢北趣襄阳,受挫于荆门,即此。五代荆南高季兴建为荆门军。
又名东观。南朝学府之一。宋明帝泰始六年(470),以国学废,初建总明观,置祭酒、访举各一人,分儒、玄、史、文四科,每科置学士各十人。一说分儒、玄、史、文、阴阳五部学,学士二十人。大体为元嘉四学之旧。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