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东夷

东夷

古代夏族及后来的汉族对东方诸民族的泛称。“”原是夏商周时期对周边各族的泛称,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以夷蛮戎狄配四方,因有是称。《礼记·王制》云:“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许慎《说文解字》也说,“”为“东方之人也”。实际上,这一划分并非十分严格,《孟子·梁惠王下》有“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后汉书》中有《西南夷传》,《宋史》也有《西南诸夷传》,即至宋代仍把西南方诸民族称为“”。它所包括的具体族国,因时间和朝代不同,指称的对象皆有变化和扩大。先秦时期,指居住今山东半岛和淮河中下游的莱夷、徐夷、淮夷等(有说徐夷、淮夷不属东夷,徐夷为诸夏之一)。因《礼记·明堂位》、《尔雅·释地》,言夏商周时期东方有“九夷”,后世史书往往以我国东北方或东方沿海的九种民族(或部落)来足“九夷”之数,《后汉书·东夷传·序》列举的古“九夷”为: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秦汉以后的东夷,是指我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以及今日本国等地的族国,如《后汉书》、《三国志》、《南史》、《宋书》、《南齐书》、《梁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东夷传》中列举的族国虽不尽相同,但皆不出下列族国:夫余、挹娄、靺鞨、渤海、高句骊(高丽)、沃沮、、三韩、新罗、百济、倭(日本)、流鬼(在今堪察加半岛,一说为阿拉斯加半岛)等。《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等《四裔考》中所举“东夷”,大体与上述相同。先秦的东夷,与华夏族(汉族)融合,《孟子·离娄下》有舜为“东夷之人也”;秦汉以后的东夷,变化复杂,详见有关条目。

猜你喜欢

  • 希期濮

    部分彝族的自称。彝语音译,意为“与大黑彝平等的人”。他称期期。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昆明市及弥勒、祥云、武定、禄劝等县。详见“彝族”(2594页)。

  • 窟哥

    唐代契丹部落联盟首领。又作李窟哥。出自大贺氏族。贞观十八年(644)七月,率兵助唐太宗攻讨高丽,师还,在营州(今辽宁朝阳)受太宗封左武卫将军。二十二年(648)十一月,诸部咸请归唐,唐置松漠都督府,改

  • 杜尔伯特部左翼中后旗

    清代外札萨克旗之一。乾隆十八年(1753),汗车凌从叔父巴图蒙古率众归清。十九年,封札萨克辅国公,建旗。初驻牧扎克拜达里克(喀尔喀赛音诺颜部内)。继迁额克阿喇勒、额尔齐斯。二十三年(1758),定牧于

  • 土烈士连

    见“烧饭”(1928页)

  • 枪寨

    契丹护卫皇帝的设施。《辽史·百官志》称:※“硬寨司,掌※禁围枪寨、下铺、传铃之事。”契丹开国后,虽先后有五京之设,而皇帝常年不在京城,以帐幕为居,随四季迁徙,因“未有城郭、沟池、宫室之固”,禁卫尤显紧

  • 颇罗鼐

    1689—1747清代西藏地方政府官员。名颇拉·索南多达,简称颇罗瓦或颇罗鼐。藏族。后藏江孜人。幼善骑射,武艺超群。崇信宁玛教派,善理政务。拉藏汗统治西藏时期,任传事官。康熙五十六年(1717),准噶

  • 五单于争立

    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虚闾权渠单于死,颛渠阏氏(单于后妃)与弟都隆奇乘诸王未至,谋立右贤王屠耆堂为握衍朐鞮单于,为众所不服。新单于初立,尽杀前单于用事大臣刑未央等,罢黜前单于子弟近亲,任用都隆奇

  • 骁骑营

    清代八旗都统、各驻防将军所统领的骑兵营。后金天命至天聪(1616—1635)间,即有“步、骑、守、哨”等兵之分,“骑”指骁骑兵。天聪八年(1634),定固山额真行营马兵之名为“阿礼哈超哈”,是为骁骑营

  • 墨尔色

    即“郭道甫”(1904页)。

  • 洛提

    撒拉语音译,俗称“牛皮鞋”。旧时青海循化等地撒拉族男子穿用的鞋。用生牛皮手工缝制,先将牛皮润软后剪成所需要的规格,用鞋带粗的皮绳将口抽搐收缩成包子状,里面装草取暖,晴雨两用,具有简便、结实、耐穿、防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