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临高语

临高语

我国海南省部分汉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泰语支,分布于海南省北部一东起南渡江,西迄临高县的新盈港,南以琼山县的遵潭、澄迈县的白莲和儋县的南丰为界,北濒琼州海峡,包括临高全县和儋县、澄迈、琼山及海口市郊的部分地区。使用人口约60多万,其中以临高县最集中,约占全县人口的91.6%。在家庭、集市及机关单位里,临高语都是主要的交际用语。各地的临高语大体一致,彼此可以通话。临城和琼山两地稍有差别,可以看作是不同的土语。临高语的语音特点:有17个声母;它的7个元音都没有长短对立;有—i、—u、—m、—n、—ng、—p、—t、—k、—?9个韵尾;还i、u两个介音;介音、主要元音和韵尾构成82个韵母;有4个舒声调和两个促声调。临高语的词以单音词和双音节的合成词居多,构词方式与本语族诸语言基本相同,几乎每个音节都有词汇意义。语法关系主要靠语序和虚词表示。它的主要语序是:主语在谓语的前面,宾语和补语在谓语的后面。名词性修饰词组的修饰成分多在中心成份的后面(量词修饰词组可以在中心成份的前面,也可以在中心词的后面),谓语性修饰词组的修饰成份多在谓语的前面。临高语与本语族诸语言有许多同源词,语法体系和语音特点也大致相同。其中,临高语与壮语北部方言及布依语更接近一些,但临高语也有少量跟壮泰语支不同而跟侗水语支相同的语词。根据语音材料分析,可以断定,临高人的先民和壮侗诸族的先民一样都来源于古百越民族集团中的西瓯骆越,他们原先住广东西部和广西南部一带,和壮侗的先民有过密切的接触来往。大约2500年前临高的先民才渡过琼州海峡,定居于海南岛。

猜你喜欢

  • 曷思麦里

    ?—1255西辽及元朝将领。虎思斡耳朵人。初为西辽末主直鲁古近侍,后任虎思斡耳朵所属可散城之八思哈(镇守官)。元太祖十三年(1218),率众降蒙,为先锋,从蒙将哲别追击西辽帝屈出律,斩首以献。继降可失

  • 隆务寺

    藏传佛教寺院。在青海省同仁县隆务镇西山脚下。藏语称“隆务大乐法轮洲”。元大德五年(1301)该处建有小寺。明初由隆务地方土官之子三旦仁钦建成该寺,为萨迦派寺院。其弟罗哲僧格被明朝封为“弘修妙吾”国师,

  • 马哈麻特·额敏汗

    ?—1692准噶尔在叶尔羌扶立的傀儡汗。又译“穆罕默德·额敏”、“穆哈麦德·额敏”。约1682~1692年在位。※叶尔羌汗国东部统治者※巴拜之次子。约1678年,父去世时,在察力失(今焉耆),与兄※阿

  • 己珍蒙

    渤海王国官员。文王大钦茂时官云麾将军。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日本天平十年)受命为聘日副使,适因南海风阻,取道渤海归国之日本朝唐使者平群广成至,遂与大使若忽州都督、忠武将军胥要德于翌年分乘两船赴日兼护

  • 蒋信

    见“把台”(1061页)。

  • 格米

    参见“根保”(1811页)。

  • 嘻玛

    珞巴族崩尼、崩如等部落对阶级(阶层)的称谓之一。又作嘻玛卜。珞巴语音译,“嘻玛”意为“穷”、“贫”,“卜”意为“人”,即“贫穷阶级”、“贫困户”。※“特列多崩”占有的各项财产如奴隶、牲畜、妻子、土地、

  • 傣文贝叶经

    西双版纳傣族用铁笔在贝叶上刻写的傣文佛教三藏经。贝叶系以棕榈类木本植物贝多罗树的叶子制作而成。贝叶经的制作工序较复杂,先将贝叶7—8张叠在一起,用石覆压几天,取出用圆竹棍滚压,使其平滑,然后再压几天,

  • 申冲簇

    明代藏区部落名。一作申中簇。属西宁卫。洪武三十年(1397),归附明朝。原居牧归德硖(今青海贵德),后徙塞内孤山滩,古牛心堆西,距卫治(今西宁)西40余里。有城廓庐室,以田畜为业,户300,口600有

  • 诺延出钟根

    见“三娘子”(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