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尔棍泰
清朝大臣。满洲镶黄旗人。姓舒穆鲁氏。历官护军校,副参领、参领。咸丰三年(1853),官镶白旗蒙古副都统,办理东路巡防,以阻太平军北伐,赏戴花翎。四年,由通州移驻良乡,后赴涿州帮同防堵。历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稽察内七仓大臣、署礼部左侍郎。以训练通州团练有成效,受表彰。八年,奉命往天津办理洋务,并赴山东筹防河道。事竣返京,病故于途。
清朝大臣。满洲镶黄旗人。姓舒穆鲁氏。历官护军校,副参领、参领。咸丰三年(1853),官镶白旗蒙古副都统,办理东路巡防,以阻太平军北伐,赏戴花翎。四年,由通州移驻良乡,后赴涿州帮同防堵。历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稽察内七仓大臣、署礼部左侍郎。以训练通州团练有成效,受表彰。八年,奉命往天津办理洋务,并赴山东筹防河道。事竣返京,病故于途。
长犴皮裤。鄂温克语音译。额尔古纳河地区使用驯鹿鄂温克人旧时传统下装。分长短两种,此为长裤,秋冬穿;短裤称“和勒刻衣”,夏季穿用。
地名。古称巴州驿。即今青海民和县巴州乡。为古道站口。明万历年间(1573—1620),设立驿站。曾建有城隍庙与石佛寺。西面巴州垣上有乐都地区土司李玑(皝)墓。李玑系明成化十八年(1482)进士,青海第
约在唐代吐蕃由原始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期间形成,初为父系,以所谓“父民六族”为最早。随着父系权力的加强与发展,氏族制的确立和巩固,逐渐形成强大的世袭性的家族及家族名称,子孙承袭,以家族名称冠于姓名之
珞巴族博嘎尔部落方言音译,为一证物名称。珞巴族习俗。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珞瑜地方。凡双方发生纠纷,经中间人调解后,问题已经解决,为恐反悔,双方在一片石块上,涂上火胶,待其熔化时,让双方盖上特殊印记,以作和
明代东蒙古右翼鄂尔多斯部领主。明人以部名称之为阿尔秃厮。为保持异姓领主的权势,极力反对达延汗统一蒙古。正德(1506—1521)初,与永谢布领主亦不剌谋杀达延汗次子、新赴任的右翼济农(亲王)乌鲁斯博罗
即“乌斯多”(337页)。
古地名。纳西族先民摩沙夷聚居地。今云南丽江一带。《华阳国志·蜀志》:“县(定管县)在郡(越儁)西,渡泸水(今雅砻江),宾刚徼,曰摩沙夷”。定笮县(今盐源、盐边一带)以西,渡泸水可直至“刚徼”。
明代蒙古右翼鄂尔多斯部领主。汉文史籍译称满金台吉。孛儿只斤氏。※布延巴图尔鸿台吉第三子,※博硕克图济农弟。驻牧于黄河河套地区,坚持与明朝通贡互市,每岁入贡、赴市如约,未从其2兄侵扰明境。万历十二年(1
见“乃东”(37页)。
?—1386明代云南顺宁土官。布朗族。原为布朗族头人,洪武十五年(1382),归附明朝,明置顺宁府(治今云南凤庆),署府事。十七年,任知府,定租赋,立贡制。十九年(1386)卒,子勐哀承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