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伊阙石窟

伊阙石窟

亦称龙门石窟。在河南洛阳市南郊13公里伊河入口处两岸的东西崖,即香山和龙门山(伊阙山)。与※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三大宝库。开凿于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500),后经东魏和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北宋及金,直至清末,1千多年间先后营造的大小窟龛,分布在伊河两岸东西两山的崖壁上。现存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躯,题记碑碣2700多块,佛塔40余座。多数石窟与帝王祈求冥福有关。如宾阳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文昭皇太后而营造。《魏书·释老志》载:“景明初,世宗诏大长秋卿白整准代京灵岩寺石窟(云冈石窟),於洛南伊阙山,为高祖、文昭皇太后营石窟二所”。永平中,“中尹刘腾奏为世宗复造石窟一,凡为三所。从景明元年至正光四年六月已前,用功八十万二千三百六十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北朝窟主要佛像是释迦牟尼、弥勒佛,还有释迦、多宝并坐像、三世佛、七佛等及侍者群。隋唐时,主像大都是阿弥陀佛、弥勒佛,也有卢舍那佛、药师佛等,反映唐代净土宗的兴起和石窟造像艺术世俗化趋向。石窟造像及碑碣石铭,是研究拓跋鲜卑等历史、中国古代书体演变、雕刻艺术以及佛教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解放后设立龙门保管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西宁王忻都公神道碑

    河西回鹘碑铭。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立。今存甘肃武威文庙内。碑高5米,宽1.5米,厚40厘米。首刻蟠螭,篆书“大元敕赐西宁王碑”8字,下有龟蚨。正面为汉文,背面回纥文,共32行,每行63字。内容叙

  • 海押立

    西域古地名。见《元史·宪宗纪》。宪宗二年(1252)夏分迁诸王。元太宗窝阔台嫡孙※海都迁海押立地。位于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科帕耳城西附近。

  • 脱原保

    ?—约1524明代建州左卫首领。又名大彰可。女真族。爱新觉罗氏。右都督※猛哥帖木儿曾孙。左都督※董山孙。都督※脱罗子。清太祖※努尔哈赤曾祖。明正德元年(1506),父卒,袭职为都督佥事。曾先后多次进京

  • 大黄史

    即“古代蒙古汗统大黄史” (444页)。

  • 土观呼图克图一世

    见“罗藏拉卜坦”(1422页)。

  • 拓跋禄官

    ?—307鲜卑拓跋部首领。※拓跋力微少子。晋惠帝元康四年(294)即位后,将国人分为三部,自居上谷(今河北怀来县)北,濡源(今河北东北部滦河上源)之西,为东部;兄拓跋沙漠汗子拓跋猗㐌居代

  • 罗卜藏车凌

    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台吉。一译罗卜藏策楞。博尔济吉特氏。※昆都伦乌巴什四世孙。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策零妹夫(一说姐夫)。初隶准噶尔。雍正九年(1731),因不满噶尔丹策零统治,与避居准噶尔之青海罗卜藏丹津

  • 汪惟正

    1242—1285元朝将领。字公理。巩昌盐川镇(今甘肃漳县)人。蒙古汪古部人。巩昌府便宜都总帅※汪世显之孙,※汪德臣长子。宪宗九年(1259),父卒,代为巩昌便宜都总帅,守清居山。次年,拥忽必烈即位,

  • 奥失部

    唐代奚(又作库莫奚)族部落名。是称见于《新唐书》。《五代会要》记为奥质部;《新五代史》记为粤质部。活动于饶乐水(今西辽河上游西喇木伦河)南部一带。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奚族部落联盟首领※可度者

  • 东胜右卫故城遗址

    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为洪武年间(1368—1398)就黄河西南岸隋唐胜州遗址所筑之城。是控制黄河流域的一个重要据点。明代筑城时,选胜州遗址西北角为城址,城较小,周约2公里。由于是用灰土夯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