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合瓦尼派
阿剌伯语音译,意为“兄弟”。伊斯兰教派别之一。清末民初,由马万福(又名马果园,东乡族)为首的十大阿訇所提倡。主张凭经行教,称为遵经派。反对以往伊斯兰教各派中的汉化仪式和思想,反对门宦制度,提倡经堂教育。因产生时间较晚,又称新教、新兴教。原受门宦教派和阁的木派的反对。后由于西北回族军界的支持,始得迅速发展。主要分布于青海、宁夏、甘肃临夏以及河南、河北、山东等部分地区。
阿剌伯语音译,意为“兄弟”。伊斯兰教派别之一。清末民初,由马万福(又名马果园,东乡族)为首的十大阿訇所提倡。主张凭经行教,称为遵经派。反对以往伊斯兰教各派中的汉化仪式和思想,反对门宦制度,提倡经堂教育。因产生时间较晚,又称新教、新兴教。原受门宦教派和阁的木派的反对。后由于西北回族军界的支持,始得迅速发展。主要分布于青海、宁夏、甘肃临夏以及河南、河北、山东等部分地区。
有记为“人皇王归唐”。契丹建国初期的王位之争。人皇王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长子耶律倍。契丹开国时,神册元年(916),倍被立为皇太子。后他献计灭渤海,天赞五年(926),渤海亡,改东丹国,封其为人皇王,主
1329—1363东察合台汗国第一代可汗。《明史》称别失八里王。又译秃忽鲁·帖木儿。蒙古族。察合台汗国※笃哇汗孙、也迷里火者子,一说为也先不花之子,或谓其察合台汗族出身可能出自朵豁剌惕部异密※播鲁只之
西藏珞巴族对被保护户的称谓。其因势孤力弱、家境贫困、与异家结仇或逃婚等而投靠有影响的氏族首领或有势力之家。一般需送礼征得保护人同意后方可在保护人住房周边建房定居。以借地或开垦氏族公有地谋生。其为独立经
青海省方志。光绪三年(1877),西宁知府邓承伟发起主办,邀请西宁办事大臣豫师、西宁道张宗翰协同西宁人来维礼等人依循旧志体例,设局续修,次年脱稿,九年(1883)始印成书。所记起自清乾隆十二年(174
①辽封爵。乾亨二年(980),景宗长子耶律隆庆受封,时八岁;开泰(1012—1021)初进封秦晋国王。太平(1021—1031)中,后族萧朴迁北院枢密使,进封。 ②金封爵,大国一字王号。《金史·章宗纪
见“裕诚”(2303页)。
见“贯云石”(1559页)。
元代地名。又作沙井。位于今内蒙古四子王旗红格尔乡。蒙古汪古部世居其地。元代建城,为砂井总管府治所。有驿道南通净州,北达和林(蒙古国都城,今蒙古国哈尔和林)。
见“康古六”(2101页)。
古族名。属乌蛮系统。始见于《云南志》(即《蛮书》)。在云南铁桥城(今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西北塔城)西北之大施赕、小施赕、剑寻赕(均在今云南维西县境)等地。以畜牧业为主,兼事农业、手工业。男以缯布为缦